APP下载

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研究

2019-03-10王畅

丝路视野 2019年5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志愿服务立德树人

王畅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的引领下,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实践育人有效可行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本研究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进行研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本研究还将在以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探索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实践路径,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立足专业优势,创新服务形式,加强激励引导,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有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 志愿服务 德育功能

2017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关键性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8年3月团中央印发《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立足新时代,实现新发展。2018年天津市出台《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了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岗位全面覆盖的实践模式。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發展。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是新形势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相关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自愿、无偿的为社会或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行为,除此之外,还包括个人自发提供的公益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对学生以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容易迷失,产生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等现象。加之,现今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缺失,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等精神的培育不够,需要丰富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够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二)培育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对于志愿服务者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锻炼,其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同样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对提高个人的精神追求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志愿服务同样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帮扶了有需要的群体,还增强了社会力量,促进了社会和谐。现今,如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作为素质高、能力强的群体,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也是对国民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为全民道德建设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

志愿服务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还具有很高的个人价值。对于当代大学教育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塑造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功能,可以弥补思政课堂教育的不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志愿服务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思政课堂仍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在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教育力度已明显不足。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不断创新形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讲座、寻找红色足迹等,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要将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贯穿到日常校园生活中,与校园文化、思政课相结合,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院法律援助中心一直秉承着服务社会的宗旨,长期开展了下社区普法活动,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践行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学生自己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与志愿服务均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有益影响。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志愿服务是道德“内化”的过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道德修养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得到提升,提高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我院法律援助中心的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进行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也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社会现象产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便可以不断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实践路径探寻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形式,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形式。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仍较多依托于学生自发成立的志愿服务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及相关活动经费,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效开展,探寻志愿服务有效路径十分有必要。

1.在党团领导下,发挥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力量

党的领导是教育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同样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通过党组织的领导,可以将党的新进理论知识灌输给大学生志愿者,提高其思想认识,从更高的思想层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同时,学生党员可以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参与到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学生党员也可以引导普通志愿者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开展志愿服务。法学专业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更好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

2.立足专业优势,增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导致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无法有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且现今的志愿服务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以法学专业为例,目前在基层乡村和社区等地对法律的普及十分的不足,法学专业学生也需要广阔的实践基地,倡导法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既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弥补了基层普法的不足。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立足于专业优势,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专长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身所学,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为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扩展多种形式,加强媒体宣传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突破了传统形式,并实现了与 “互联网+”、创新创业、就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的结合,实现了公益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公益类创业就业活动,帮助了大学生实现了以公益为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大学生在进行公益活动的同时,实现了就业创业,整合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在与“互联网+”等实践活动结合的过程中,加强了媒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引导,让更多的大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以公益带就业,将公益的力量扩大化,改变了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具有导向性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将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普及扩大化。

4.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促进个人发展

当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志愿服务存在一定的功利化现象,且激励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创新激励形式,通过前期引导、中期激励、后期评价等全方位的激励机制。进行前期引导,可以向更多的同学普及志愿服务精神,号召广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通过中期激励,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不断给予适当的激励,维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热情;后期评价,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全面认识自身的志愿服务行为,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实现了自身思想的升华,行为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自身思想与行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新探——基于湖南科技大学法管学院爱心助老志愿服务的考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117—121.

[2]朱鸿运,梁廷君,尹卓君.高校基层团支部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长教育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34):164—165.

[3]董作峰,姜宇萌,袁野.互联网经济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8):149.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志愿服务立德树人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