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精神性
2019-03-10牛文静
牛文静
摘 要:中国画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是灵魂的象征,是笔墨的传承。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符号用它独有的民族性的表达方式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本文就浅谈一下中国画的精神性。
关键词:中国画;精神性
一、西方艺术带来的冲击
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西方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含蓄,一个奔放,一个素雅,一个浓重。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具有的精神性。中国画讲究“魂”,老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讲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还说“五色令人目盲”,认为复杂的技巧没有必要,最高的美是不求形式的,最高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这种论说从最早开始就是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一直都是国人所崇拜和追随的。然而,自从西方东方渐渐的“融合”中,西方绘画对中国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中国画的精神性似乎在无形中被削弱了。到了八、九十年代,新一轮的西方艺术冲击波更加造成了这种耸言的形成。国画的精神性被怀疑着,被否定着。沈语冰教授曾说过:“精神并不是外在于画面的东西,画面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精神也不在画面之中……说精神在画面之中依旧暗示着这样一种意思,即精神是某个‘东西,某种‘物”。这是一种否定式理论思维,他将中国绘画的精神性灭掉了。
德文精神“Geist一词,确实含有呼吸、生命、气息之意,但它又有思想、智慧、理解力、才智、精神实质,精神状态之义,并转作想象以及作为哲学名词精神、心灵等等。在英文中,精神“Spirit.也包含①(与肉体相对而言的)精神、心灵、灵魂。②潮流、精神、风气等义。
精神一词在中文里也有多种含义:①指人的意识。②精气、元神等。精神既能藏于画中,也能隐于画外,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广泛的,它可以基于常规的视觉性,又可以偏离于常规的视觉性,不能以此来界定艺术的精神性。
艺术大师,著名哲学家康定斯基也曾说过,“只要它们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这些形式便达到目的,并孕育着内在的精神。西方绘画中具有精神性,中国绘画中也具有精神性,中国画有关精神性的理论最早应数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所提出的“畅神.说和同代人王微在(叙画》中所说的“望秋云,思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都是强调绘画不能只停留在对客体的描写,而须倾注和张扬主体的精神。而人物画早期注重教育功能,“成教化,助人伦也要求对人物加注某种精神因素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所作的那样。后期人物画的功能逐渐专项象征抒情,精神性的内含虽有变化但仍很浓厚。中国画在整体效果上具有浓厚的精神性,在局部性的语言笔墨中也有明显的精神性。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气运笔,这里的气既有属于气力方面的物质因素,也有属于画家精神因素中的精力、气魄、兴致、意趣、情绪、全神贯注以及创作冲动等等。二是体现在笔法中的画家意识、观念与修养,它们也是物化了的精神。三、笔墨自身超乎形象塑造意义的审美价值,它自有独特的风采神韵。因此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精神性最为浓厚,它集合了用笔中书写性的精神因素和画家寄寓在形象题材中的精神因素。为了达到最有深度的精神性表现,经过筛选的题材以及程式化的造型也逐渐被精神化。而中国画对于所描述的题材也十分具有精神性,例如花鸟之四君子,山水之山居图,人物之八仙七贤之类,不是西方的照眼前景象直接进行描绘。后来中国画又发展了题款艺术,以题款作为一种阐释生发画里画外精神的手段,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中国画精神性的产生
1.重人格。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前三者是从艺的前提与目的,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在中国很难生存。人格道德修养始终被看作重于艺术技巧,人品即画品的评鹭标准为西画所无,就是根源于这种文化背景,画家自然而然会在画中倾注人格道德及由它生发的种种精神因素,社会也自然而然要求画家承担“成教化、助人伦,的责任。
2.受贵族影响。中国绘画很早就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文人士大夫至迟在东汉就已摒弃轻视绘画无用的观念而亲自参与,并一直成为中国画家的骨干。无论是早期的士大夫画家还是后期的文人画家,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修養成了绘画的航舵。不管“画者文之极,抑或“绘画文章余事,本质是文学家的中国画家的思维方式终归与纯画家不同,前者用脑多,后者用眼多,这就决定了中国画不能不具有和文学创作相邻的精神性特征。
三、古老文化的传承
中国画重写意,这和西方绘画的写实艺术有着不同。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彩陶纹样就将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与意象性带入到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表达中。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与意象性的发达将超视觉艺术的性质因素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它作用于心灵更重于单纯作用于眼睛。
四、工具材料的单纯性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制作程序比西画简单和单纯,材料本身就不足于像西画材料那么适于物质表现。油画无论是由高度写实技巧再现事物的物质性美感,还是以抽象观念创造抽象形体展现材料自身的物质性美感,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中国画的绢纸和水性颜料(包括墨)应付不了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工笔再怎么写实也达不到油画的精微,写意再如何抽象也达不到油画的丰富,这是材料特性的局限,故它必须侧重于精神表现来补物质表现之不足。然而在水墨写意画中,笔墨作为一种本身就带有精神性的语言,被反复强调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和整体艺术效果上追求精神性相表里,否定笔墨,只剩下简单的形象和精神内容,无疑便会降低水墨画总体艺术价值。
以上论述证明,中国画的精神性与古代画家的修养非常统一,它像血液或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从画家身上流注画中。只有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领悟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性才能将中国画艺术发扬广大,中国画的精神性才会经久不衰。
参考书目:
[1]潘再平.德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郭佳,沈米成主编.新英汉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