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调查报告:民间画家张昭渲
2019-03-10崔燕燕
摘 要:发掘、整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之一,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书画艺术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介绍了民间画家张昭渲平凡而辉煌的一生,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以及介绍了他的部分画作,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不让这样宝贵的书画艺术淹没人间,并使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间画家;张昭渲;钟馗图;荷花图
张昭渲(1925-2002),斋号醉书斋,河北省泊头市当代民间书画家、诗人。生前为泊头市机绣缝纫厂工人,1985年退休后继续在厂内一间小平房内居住。每月退休金100多元,退休后在厂里当花匠,负责管理厂内的花草,每月厂里再给45元。直到去世。张昭渲从十几岁开始学绘画与书法,擅长画山水、佛像、钟馗、仕女、荷花等,书法与诗也很精妙。
张昭渲说,他年青时结过婚,婚后一年丧妻,未再娶。因此他无儿无女,也没有房屋,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人士。他虽然绘画水平不错,他虽然一生很贫穷,但从来没想过加入什么美术协会;从来没有想过参加什么大展、大赛之类的活动,拿什么大奖来炫耀自己;更没有想过拿自己的绘画去换钱,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耿直,品格高尚,待人谦和,有求必应。一生送人画作无数,从来不收任何人一分钱,也不收任何物品。尽管自己工资很低,生活拮据,自己还得买纸、买颜料,但他免费赠画的宗旨始终不变。崇高的人品,赢得了泊头市人民的爱戴。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像这样的画家独一无二,成为美术工作者的楷模。
他一天三顿饭都是去他弟弟家去吃,吃完饭就回到厂里工作。生活简单、俭朴、平淡,一生默默无闻。去世后也没有豪华的葬礼,他的侄子送走了他。走得悄无声息,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哪一天去世的。留给人们的只是那栩栩如生画作,诉说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我的爸爸崔玉山退休前在河北省泊头师范学校(今改名为“泊头职业学院”)任音乐教师,我们家就在学校的家属院。张昭渲所在的泊头市机绣缝纫厂,占用的是泊头师范学校东北角的一块地。因此,我们家属院与张昭渲所在的机绣缝纫厂只有一墙之隔。因为经常见面,我们家和张昭渲很快就熟悉起来。1996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二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拜访张昭渲。帶去了他所喜欢的天津李学曾的对联,他看了后十分高兴。他说解放前,民国年间的《三字经》上说:“华世奎,李学曾,天津书法第一名,”可见二人当时齐名。
谈话间,他告诉我们,他和泊头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关系很好,经常去找他。他还说,泊头师范学校的另一位美术老师×××小气,这位美术老师多次找张昭渲修整花草,张昭渲向这位美术老师要张画,这位美术老师一直没有给。张昭渲还告诉我,从前他收过学生,但没有一个成器的。
这次去拜访,我们还带去了几张宣纸,求他画几幅画,其中要幅钟馗图。他说宣纸用不习惯,不如毛头纸效果好,让我把宣纸拿回去。他还说自己老了(72岁),眼神不如从前,画不了钟馗,给我画几幅荷花。
过了几天,我和爸妈去取画,买了一篮子鸡蛋,说什么他也不要,让我们拿了回来,我们心里都很过意不去。这次他共送给了我们三幅荷花图,尺幅大小不一,作画技法和他所作的山水画一样,用的是张大千的泼墨技法,配上她自作的诗和印章,十分完美。
第一幅《荷花图》高29厘米,宽45厘米。左上方有白文印章“醉书斋”三个字,印章后跋文是:“二三枝荷花常开放,一尘不染自散香。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张昭渲。”最后是朱文篆书印章一方,“张昭渲”三个字。
第二幅《荷花图》宽44.3厘米,高76.7厘米。右上角有白文印章一方,印文是“醉书斋”三个字。后面的跋文是:“纸上荷花无春冬,花不凋零鸟不惊,虽然不是真植物,君可借鉴座右铭。一九九六年八月十日,张昭渲。”最后是朱文篆书印章一方,印文是“昭渲”二字。两幅《荷花图》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2007年5月19日,我用张昭渲的“盛世荷花壮力开”一幅,和另一幅楷书作品,在泊头市“墨缘斋”古玩店主张国良处,换来了一幅张昭渲画的《钟馗图》。此图宽31.8厘米,高112.9厘米。为了看得清楚,我把此画分为上下两部分。张昭渲在画的左上方题有此画的名称:“天降洪福”,接下来的行书跋文是:“钟馗驱邪,古造今传,如是天地存在。请问谁见阴间,人不迷信,那有恶鬼穷仙,言行端正,本无灾祸临身。九一年十二月,仿任伯年笔意,六十有七张昭渲。”最后是朱文篆书印章“张昭渲”三字。
作者简介:崔燕燕,女,汉族,1980年出生于泊头市,2004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学士学位。现为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沧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沧州市群众艺术馆社会活动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