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科学保管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方法
2019-03-10吴晓静
吴晓静
摘 要: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教育、研习和欣赏的目的而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在人们的脑海里,博物馆的印象是跟“古董”打交道的地方。而正因为拥有这些喻作“古董”的藏品,博物馆的存在才有其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文物藏品的保管工作作为博物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博物馆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保管;博物馆;文物藏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相较之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越发重视文物藏品的保管工作。如何对藏品进行科学保管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管理模式,让其更加规范化,实现科学管控,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让民众铭记历史,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促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一、藏品管理工作在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博物馆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最经常、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要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含价值转换为社会价值。因此藏品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业务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是关系到博物馆能否发挥职能作用的最基本环节。如果没有一整套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法,就不能便捷地提供研究、利用,也无法保证藏品的安全。
二、藏品保管工作如何更加规范化
藏品的科学管理程序必须规范化,管理工作一定要遵循严密的科学管理制度。对藏品进行征集、接受、鉴选、定名、定级、等级、分类、人库排架、编目制卡、保管、提用、统
计、建档、检查和清点,是一整套对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过程。
1.藏品征集和鉴选是藏品保护的第一步。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征集的重点应放在本馆藏品中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以保护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其次着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藏品鉴选是组织专家对征集文物进行科学鉴别,根据国家统一的基本规定定名、定级。
2.藏品登记、编目是藏品保护状况的科学纪律。
藏品登记要建立起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登记账本,其中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登记账》,此外《借出品登记账》、《借人品登记账》、《提取陈列品登记账》,研究展读查阅文物,临摹、拍照、编辑、出版等详细记录,《复制品登记账》、《装裱修复品登记账》等等,需要另立专账,单独保管,不能反映在《藏品总登记账》上。
《藏品总登记账》及《分类登记账》的内容包括:登记日期、总登记号、时代、名称、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级别等项目,其填写要求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要求填写。其中①登记日期:文物人藏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反映藏品正式编入账的时间。注意不能简写年代,如2002年,简为02年。因为总登记号是要永久保存的,简写年代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②总登记号:藏品的编号,每件文物一个号,从一号开始,所有文物都要按照人藏的先后顺序编号至无穷。有相似、相同藏品,登记号不能重复,也不能缺漏、跳号、更改。用阿拉伯数字顺序衔接编排,反映藏品登人《藏品总登记账》的先后。如果某件藏品因某种原因注销,此号将永远空着,待需要时按照这个总登记号将会查到有关原藏品的一切记录。③分类号:藏品的分类号是按该件文物的质地、属性分类,用以表示藏品在博物馆所属的类目及藏品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和先后次序,便于藏品按质地分类保管和检索并提用。藏品总登记号和分类号都应标在藏品上适当部位或标签上,写在藏品卡上,在人馆文物凭证及各有关旧账册上也应注明。藏品总登记号应设专人负责登记和保管,并不得同时监管库房文物。在填写《藏品总登记账》的同时,要填写藏品的登记卡,当项目内容和《藏品总登记账》相同,藏品登记卡随同藏品一同交库房保管,做到账、物、卡三者相符。《藏品登记凭证》:各种账册的藏品等级和播出注销等,都必须根据各种性质的凭证,无凭证不能凭空人账。主要由:《藏品人馆凭证》、《藏品出馆凭证》、《藏品人库凭证》、《藏品出库凭证》、《藏品提用证》(藏品在馆内使用,用毕退还,是反映藏品流动状况的重要依据)等。
编目是基于简要的反映藏品蕴含的内容及其外在特征。将科学鉴定的结果,用文字全面地记录在编目上,本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藏品的特征,对编目的每个项目都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如实准确地填写,力求做到通过编目卡片全面揭示藏品内涵的价值,包括外在的特征和历史的、科学的或艺术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促进藏品的综合研究,同时使检索者通过编目卡片对藏品有个梗概的了解,为使用者提供选择依据,为最大限度实现藏品的社会价值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缓解藏品保管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另外,通过目录体系,可以发现藏品的空白、缺项,为制定博物馆的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因此这是一项严肃、艰巨的科学工作。
由于博物馆的性质不同,入藏标准和藏品范围等的不同,故编目方法也不一致,但从博物馆现代化的前景考虑,标准化势在必行。
藏品档案的形成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藏品入藏之日起,就应随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藏品档案包括每件藏品有关的历史资料、鉴定记录、修复记录、使用记录、有关的研究著录以及照片,等等。这些资料是藏品的科学管理、保护、展出和研究利用的依据,同时反映出博物馆各项工作成果。它是藏品本身运动的记录,其格式按有关规定执行。
3.重视藏品的日常管理的规范化。
藏品人库排架是藏品入藏中的最后一步,藏品分类后,按类人库排架。要从藏品的保管、提用安全和方便来考虑。藏品分类人库排架后,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库内藏品方位卡,标明藏品在库内的具体位置。②将方位卡编成排架(柜)目录,按藏品在架(柜)上的顺序排列。③藏品提用回库时,应归回原位,以保证藏品秩序,及时发现丢失情况。④藏品方位卡和排架目录,由藏品保管员编制使用并在库内保管。⑤藏品入库后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⑥定时清点查对。库内环境标准的控制是保证藏品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关键。藏品损坏的原因,除藏品本身物质结构的不稳定外,还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库房内温湿度不适宜,光线、空气中有害气体、灰尘、虫、霉菌,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人为因素等,其中室内温湿度的变化是藏品损坏的重要原因。考虑到漆、木、竹器及书画、纸张、纺织品等有机纤维质地的文物易于失水干脆的特点,木漆类藏品库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为宜,纺织物纸类藏品库相对湿度为50%-55%,对于金属、玻璃、石质文物的库房应为干燥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5%-50%之间。但实际这些不同质地的藏品最佳相对湿度还是有差异的。
此外,每个工作人员凡接触藏品时,必须戴手套。每次进出库,都记有工作日记。这些已经形成制度。
三、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搞好文物保管工作的决定因素,也是藏品管理规范化的保障
藏品的日常养护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物管理工作者,梅藏品管理类北京博物馆学会论文集不仅需要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而且需要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人才做中坚。如何进行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怎样去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文物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藏品管理规范化,博物馆藏品管理势在必行,这将大大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藏品管理人员应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实现博物馆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因此对现有文物管理人员要加强技术培训是当务之急。
四、结论
博物馆藏品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博物馆特色的藏品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法令、法规、指示和办法,是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实现藏品科学管理的依据。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新环境,博物馆人正不断探索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职能没有改变,藏品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化制度化的宗旨也不会改变。在这个充满希望而又竞争激烈的时代,对博物馆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达到新水平的同时,更应当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健全和完善保管工作制度,才能保证国家文化财产安全,才能保证为博物馆各项工作业务活动方便地提供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及馆内外的科学研究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资料,起到收藏机构职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艳玲.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方法分析[J].丝绸之路,2015(4):79-80.
[2]关红.浅谈藏品管理的规范化及要求[J].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200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