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文献评述

2019-03-10曾三云张佳琦

国际商务财会 2019年1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

曾三云 张佳琦

【摘要】有關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四个方面。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企业的机构投资者、高管、审计师、分析师以及媒体五个角度切入,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文献研究法,回顾与梳理我国学者当前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相关文献。通过整理分析之后发现,当前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公司与相关利益者本身,很少有文献研究具体的会计准则变更、政策发布等特定事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这些特定事件是如何改变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益相关者;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盈余管理作为公司治理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的修订实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和效果更加复杂。此外,由于我国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外部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司关注度的日益加强,公司的相关利益者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的股东和高管,还涉及公司外部的监管机构和公众。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梳理和分析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审视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对于厘清我国公司治理并给与相应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文献研究法,回顾与梳理我国学者当前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将从股东、机构投资者、高管、分析师和审计师五个方面入手,试图厘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盈余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二、相关概念概述

(一)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主要有两个权威性的定义,第一种是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William. K.Scott,1978)。第二种定义则是说,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Kathehne SchipPer,1987)。综合两个权威性定义,作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其手段主要包括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利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及非经常性收益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会涉及多方的利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企业盈余管理从应计管理向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结合转变,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更加的隐蔽,也使企业外部人员更加难以得到企业真实的会计数据。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上市公司有动机去进行盈余管理,并且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十分丰富,需要引起人们注意。

(二)利益相关者

对于公司来说,利益相关者就是在公司的经营治理与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的机构与个人,既包括公司内部的股东、董事、高管等,也包括公司外部的投资者、供应商、客户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某些群体的特定目标,其势必就会损害其他相关人员的利益与权利。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又会转而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我国学者有关盈余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股东、机构投资者、高管、分析师、审计师等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特征

本文基于CSSCI数据库,在学术期刊中搜索盈余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定为机构投资者、股东、董事、高管、分析师、审计师、媒体、政府、客户、供应商、监管机构以及公众。在此基础上,对2008~2017年间的盈余管理文献进行搜索,主题定为盈余管理、关键词为以上列举的利益相关者。为进一步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逐篇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最终获得265篇盈余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及其时间分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在2008年就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在之后的10年中,都保持着大致上涨的趋势,只在2017年有一个下降趋势,但研究数量还是较多。而盈余管理和相关利益者的研究在2008年才刚起步不久,相关文献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少。其后的增长趋势也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数量保持一致的发展趋势,并且在2010年之后,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广泛与深入,研究数量大幅度提升,在之后都保持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与相关利益者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与成果的。

(二)文献计量学分析

1.关键词共现

主题词是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关键词的频次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有文献的研究热点。基于搜集到的265篇盈余管理与利益相关者文献,本文采用CiteSpace对文献结果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参见图2)。本文发现,关于盈余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是多视角的,我国学者从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会计信息质量、高管薪酬等角度对两者间的关系与影响进行研究。

此外,在相关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关键词频次排名前10和中心度前10的词汇见表1。其中“真实盈余管理”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43次,且中心度为0.51,而“公司治理”一词出现的频率第二,达到了25次,中心度为1.29,排名第一。接下来依次为应计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审计意见、高管薪酬、控股股东、投资者保护、审计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盈余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文献共引

本文采用CiteSpace对文献结果进行共引文献处理。图3是参考文献共被引网络,可以看出薄仙慧(2009)、Cohen DA(2008、2010)、高雷(2008)、程书强(2006)、权小锋(2010)、王克敏(2007)等是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献。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较多联系,在之后的阅读与分析中可以着重关注这些文献。

图4为文献与聚类网络,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一篇共引文献。多个共引文献组成的网络,构成了盈余管理与相关利益者研究的知识图谱。在由这些节点组成的被引文章及其关键词的混合网络中,共形成了11个比较明显的聚类。就前五个聚类而言,分别为真实盈余管理、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应计盈余管理以及高管薪酬。具体而言,聚类“真实盈余管理”,Dyck A(2010)、王化成(2006)等的经典文献构成了这一知识基础的核心。聚类“公司治理”,刘峰(2007)和ZANG A(2012)等经典文献构成了这一研究的知识基础。聚类“机构投资者”,主要有薄仙慧(2009)、程书强(2006)等文献。聚类“应计盈余管理”,李增泉(2011)、魏涛(2007)、Cohen DA(2010)等的相关文献构成了该聚类的知识基础。聚类“高管薪酬”由李维安、吕长江(2008)、王克敏(2007)等文献构成这一研究的知识基础。并且各文献与聚类之间关系十分紧密,说明盈余管理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研究不是孤立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来思考与分析,即研究某几个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对公司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文献综述

(一)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1.监督作用

本文所说的机构投资者是掌握着较多信息与较大决策能力的投资者,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有所不同。这些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信息与经济优势,可以对高管进行有效监督,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而维护自身利益。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其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发挥监督作用(夏冬林和李刚,2008;袁知柱等,2014;梅洁和张明泽,2016;谢莉莉,2016;杨金凤和孙光国,2017)。而在考虑所有权性质后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会受到限制,因此要注意在不同所有权性质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监督作用的效果(薄仙慧和吴联生,2009;袁知柱等,2014)。同时,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也会对监督作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盈余信息的真实性(程书强,2006;高雷和张杰,2008;郝文瀚等,2014)。之后,有学者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同盈余管理程度(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孙光国等,2015;勾利平等,2018),但另有学者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而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袁知柱等,2014)。

2.机构投资者异质性

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两者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甚至是产生相反的结果,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就是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学者对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也十分丰富。在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稳定型与交易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表明,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更加能够发挥外部监督者的作用,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李争光等,2015;余怒涛等,2017),在更进一步划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后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而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黄启新,2017;胡凌云,2018;高喜兰和陈沉,2017)。另有学者将机构投资者分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和短期机构投资者,研究之后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越能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短期机构投资者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越体现其投资的短视行为(罗付岩,2015)。在参考Bushee对机构投资者特征的分类方法将机构投资者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后研究发现,消极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而积极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且不显著(李善民等,2011)。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时,主要聚焦于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时,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这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也是我国学者贯穿研究始终的一个重点。

(二)高管与盈余管理

一般来说,学术中将高管定义为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公司管理层,主要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现有经济制度规定的其他人员。由于董事长、总经理作为企业主要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战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高管定义为董事长或总经理。盈余管理作為公司高管进行生产经营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对高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都非常关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管薪酬

根据最优契约理论,管理层薪酬与业绩的有效挂钩将会降低代理问题,因此,薪酬契约的激励效应依赖于薪酬业绩的敏感性,我国学者对高管薪酬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薪酬激励与薪酬差距等方面。基于代理理论,学者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高管薪酬设计是否合理影响其对盈余的操控(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李延喜等,2007;刘会丽和王玲,2014;张晓娟2016),而在进一步考虑内部薪酬差距后有学者发现,高管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主要是由于薪酬差距所带来的攀比心理所引起的,说明攀比心理是高管实施薪酬操纵的重要诱因,因此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激励时,要关注高管对待薪酬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预期(杨志强和王华,2014;李玉霞,2017)。之后有学者从显性薪酬和隐形薪酬两个视角深入探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显性薪酬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均显著正相关,即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会诱发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活动;而作为隐形薪酬的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存在U型相关,即一定程度的隐形薪酬能够减少高管盈余管理行为,但在超过临界点后则会增加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刘伟坤等,2017),但是在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和真实后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结果表明股权薪酬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而货币薪酬、在职消费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存在一种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即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中,高管货币薪酬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和诱发作用是不同的(刘新民等,2014;李兰云和任国辉,2018)。因此,企业在选择对高管的货币薪酬激励的方式上,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生命周期,采用差异化策略。

2.高管异质性

企业的盈余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高管的特征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发现管理者年龄、教育背景和任期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而高管性别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影响(万宇洵和肖秀芬,2012;谢志明等,2014;吕晓亮,2016)。 但就高管性别而言,一些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他们在研究高管性别差异后发现,女性高管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周泽将和修宗峰,2014;何威风,2015),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間存在倒 U 型关系,说明女性高管会影响公司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过程,从而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对称性影响,此外,公司的监管强度也会调节了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倒U型关系(杜兴强等,2017)。此外,高管的审计背景对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具有审计背景的高管,其工作技能和经验在盈余管理方面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反而增加了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而且还有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倾向,即高管审计背景会导致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下降(刘继红和章丽珠,2014;蔡春等,2015)。另有学者研究表明,由家族成员出任高管的家族企业有着更高的盈余质量(许静静和吕长江,2011)。

3.高管变更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盈余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高管变更会对盈余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具体而言,在高管变更的当年,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会有所增加(谭青等,2017),具体盈余管理方向而言,高管变更当年企业存在较严重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太大变化,而国有企业中该行为能得到一定抑制(杜兴强和周泽将,2010;朱星文等,2010),进一步划分应计盈余管理与盈余管理后研究发现,变更当年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不存在利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则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林永坚等,2013)。

从上述高管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整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学者对高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是主要集中在高管薪酬、高管变更与高管异质性等方面,并且在从不同方面研究两者间关系时,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都贯穿其中。

(三)分析师与盈余管理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上市公司的总体信息环境较差,信息透明度较低,而且对于我国大部分一般投资者而言,其专业知识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和理解企业公布的各种复杂的会计信息。所以信息透明度与投资者很难直接联系,甚至于出现不知情投资者被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所误导的现象。因此,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中介机构,其能否凭借专业技能及信息优势,对公司进行财务预测及投资评级,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目前,我国学者对分析师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效应

压力效应是指分析师跟踪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反而会由于其给公司管理层带来的压力,使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提高,盈余管理行为更加严重。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分析师跟踪确实会产生过度压力效应,即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分析师关注显著正相关,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迎合分析师预测(谢震和熊金武,2014;冉明东等,2016)。在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式后,学者发现分析师覆盖人数更多的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更大,即分析师在上市公司真实活动操控过程中主要扮演过度压力提供者的角色。进一步研究发现,负向管理盈余公司的分析师覆盖人数与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显著正相关,而正向管理盈余公司的分析师覆盖人数与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显著负相关(张芳芳和陈习定,2015)。

2.监督效应

监督效应的主要观点认为分析师跟踪与测评会减少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提高公司整体经营质量与环境。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力量,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证明我国分析师能够对声誉较高的名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于忠泊等,2011;李晓玲,2012;江轩宇和于上尧,2012;李春涛等,2014)。而在将盈余管理分为正向和负向两个类别后发现,分析师跟踪对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负向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赵玉洁,2013;吴亮和刘松芳,2016)。同时,在区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后发现,分析师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而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即企业跟踪分析师越多,应计盈余管理越少,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李春涛等,2016)。但也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分析师跟进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即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且相对于国有企业,分析师跟进对非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何雪锋等,2017)。意见相反主要是因为选取的数据与模型设计不同,因此,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时,要注意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设计。

3.影响因素

企业自身特点、所处市场环境和分析师特征等因素都会对分析师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进人数与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就更为隐性化(李丹蒙等,2015),而且分析师偏好跟踪盈余管理程度低的公司(吴武清和万嘉澄,2018)。分析师跟踪能够显著降低知名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对普通企业没有明显影响(李春涛等 ,2014) 。同时,在考虑分析师独立性后发现,与投行分析师相比,独立分析师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更明显,且在正向盈余管理样本中更为显著(江轩宇和于上尧,2012)。

从上述分析师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整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分析师对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是监督效应还是过度压力效应还存在分歧,有待学者的进一步检验。另外,学者也关注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且在从不同方面研究两者间关系时,都考虑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差异。

(四)审计师与盈余管理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审计师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期望审计师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约束内部人控制、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师对高管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审计意见

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较高程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一直是证券市场倍受关注的问题。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是已有审计治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早期的研究表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仅仅会增加收到“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而对其他类型非标意见的出具则无显著影响(李维安等,2004)。但在经过之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們认为企业盈余管理幅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同时审计费用在二者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即较高的审计费用降低了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刘继红,2009;曹琼等,2013;李留闯和李彬,2014;曹国华等,2014)。此外,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下降(杨德明和胡婷,2010;孙琳和胡亚敏,2012)。

2.审计费用

审计收费作为客户与审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也引起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那么,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呢?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越高,主要是由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而且审计师的审计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审计收费越高,而且相较于正向盈余管理,负向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显著性更强(刘运国,2006;赵国庆,2014;谭青和鲍树琛,201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好,则审计费用会越高,因而能够有效地监督与发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伍利娜,2003;曹国华等,2014)。两种不同的观点是从不一样的视角切入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支持,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时要注意综合考虑。

3.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

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审计质量与审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审计质量低,可能导致不利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为不利审计意见的规避和审计师独立性的丧失,这对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国学者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非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前十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事务所规模较小,专业能力较之“前十大”存在差距,而且容易受制于被审计公司,独立性不强,为了继续承接业务与增加营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采取更高的容忍态度(蔡春等,2005;臧秀清等,2013)。就事务所规模而言,学者的观点较一致,但就审计师变更,我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公司能够通过更换事务所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事务所变更行为损害了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刘伟和刘星,2007),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前任会计师变更主要是因为其采取了更为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后任审计师在新上任的第一年,也并不会完全配合公司,因此前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都较高,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较好的监督作用(陈武朝和张泓,2004)。而进一步就审计师变更方向的研究表明,在审计师由大到小变更的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在变更后显著增加;而在由小到大变更的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邓川,2011)。因此,在进行事务所变更相关的研究时,要注意区别变更方向,不同的变更方向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4.审计师专长

行业专长是审计师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具有更多行业知识和经验,有助于发挥其对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有效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盈余管理(王帆和武恒光,2014),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范经华等,2013)。同时,较之其他会计处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企业异常研发支出削减的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客户更不可能将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从而抑制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楚有为,2018)。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研究审计师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时,主要聚焦于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以及审计师本身的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在从不同方面研究审计师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时,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都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

2001年美国《财富》发表了“安然股价是否太高”的文章将企业会计丑闻置于公众的视线之内,而在中国,银广夏、三鹿奶粉等事件都是由媒体报道之后引起监管部门注意。这些案例都表明,媒体关注对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盈余管理作为公司实现特定目标的管理手段,势必也会受到媒体关注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媒体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效应

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达到市场的期望,反而有可能采取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对于媒体关注,产生了压力效应假说。该观点认为众多的媒体关注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迫使其为了满足市场预期而进行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且这种压力在分析师数量较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更加明显,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媒体关注带来的市场压力(于忠泊等,2011;莫冬燕,2015)。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越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并且在公司面临媒体财务舞弊指控时企业管理层会更多的选择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李延喜等,2018)。

2.监督效应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种。媒体监督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我国学者的大量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监督可以有效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受到媒体监督越多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随着媒体监督的加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由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媒体关注具有有效监督和深度治理效应(权小峰和吴世农,2012;孔东民等,2013;陈克兢和李延喜,2016)。之后从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也证实了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的监督效应(张婷婷等,2018)。

3.影响因素

媒体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势必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这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会降低媒体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并且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还会受到地区媒介环境发育程度的影响(李延喜等,2018)。同时,相对于法治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在法治水平较低的地区媒体监督对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力大于非国有企业(陈克兢,2017),此外,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也会影响媒体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作用(付颖赫,2015)。

通过整理我国学者对媒体关注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媒体关注所产生作用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主要有市场压力假说和有效监督假说,即媒体关注是会抑制还是加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内部控制、产权性质、所处地区的法制环境等。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媒体关注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媒体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政府也要在法律制定层面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保护,同时提高对媒体专业性与合法性的要求与监管,真正发挥媒体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与治理作用,维护广大公众利益。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切入,利用Citespace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利益相关者能否对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作用。通过对机构投资者、高管、分析师、审计师和媒体这五类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梳理发现,这五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和效果这四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其自身存在的异质性也会使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差异。同时,针对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贯穿于学者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启示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公司与相关利益者本身,很少有文献研究具体的会计准则变更、政策发布等特定事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这些特定事件是如何改变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例如我国“十八大”之后推行的反腐新政,这一事件的发生会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是否会影响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于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44(02):81-91+160.

[2]陈克兢,李延喜.媒体监督与法治环境约束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6,29(04):17-28.

[3]陈克兢.媒体监督、法治水平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管理评论,2017,29(07):3-18.

[4]曹国华,鲍学欣,王鹏.审计行为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01):30-38.

[5]曹琼,卜华,杨玉凤,刘春艳.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3(06):76-83.

[6]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02):3-10.

[7]蔡春,谢柳芳,马可哪呐.高管审计背景、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J].会计研究,2015(03):72-78+95.

[8]陈武朝,张泓.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4(08):81-86.

[9]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09):129-136.

[10]邓川.审计师变更方向、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基于公司在内资审计师之间变更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119-128.

[11]杜兴强,赖少娟,裴红梅.女性高管总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7(01):39-45+95.

[12]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01):23-33+125.

[13]付颖赫.内部控制和媒体关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S1):96-97.

[14]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04):81-88+96.

[15]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09):64-72+96.

[16]高喜兰,陈沉.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盈余管理——来自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33(03):124-131.

[17]勾利平,曾月明.机构投资者与真实盈余管理[J].时代金融,2018(06):16-17.

[18]何威风.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01):141-151.

[19]何雪锋,张珑姣,王悠.分析师跟进、公司性质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7(30):19-23+129.

[20]胡凌云.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管理层控制权与盈余管理——兼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8(15):60-65.

[21]黄启新.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7(09):19-23.

[22]江轩宇,于上尧.分析师独立性与盈余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0):116-124.

[23]孔东民,刘莎莎,应千伟.公司行为中的媒体角色:激浊扬清还是推波助澜 [J].管理世界,2013(07):145-162.

[24]李春涛,宋敏,张璇.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07):124-139.

[25]李春涛,赵一,徐欣,李青原.按下葫芦浮起瓢: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途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6(04):144-157.

[26]李兰云,任国辉.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高管薪酬与真实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8(09):48-51+82.

[27]李善民,王媛媛,王彩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07):17-24.

[28]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126-135.

[29]李延喜,包世泽,高锐,孔宪京.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06):55-61.

[30]李玉霞.高管薪酬差距、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基于公平感知度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7(03):69-74.

[31]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01):4-14+23.

[32]刘会丽,王玲.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4(01):61-63.

[33]刘继红.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9(02):32-39.

[34]刘伟,刘星.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性——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09):129-135.

[35]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審计研究,2006(02):74-80.

[36]李留闯,李彬.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影响审计师的风险决策吗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05):44-54.

[37]李争光,赵西卜,曹丰.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盈余管理[J].软科学,2015,29(07):69-72.

[38]罗付岩.机构投资者异质性、投资期限与公司盈余管理[J].管理评论,2015,27(03):174-184.

[39]刘伟坤,何翕如,胡悦琪.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7(27):288-290.

[40]吕晓亮.高管背景特征对企业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6(12):52-56.

[41]李晓玲,刘中燕,任宇.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江淮论坛,2012(06):63-68+75.

[42]李丹蒙,叶建芳,叶敏慧.分析师跟进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01):11-20.

[43]刘新民,张莹,王垒.创始高管团队薪酬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04):61-70.

[44]梅洁,张明泽.基金主导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 ——基于内生性视角的考察[J].会计研究,2016(04):55-60+96.

[45]马壮,李延喜,王云,曾伟强.媒体监督、异常审计费用与企业盈余管理[J].管理评论,2018,30(04):219-234.[46]莫冬燕.媒体关注:市场监督还是市场压力——基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106-118.

[47]权小锋,吴世农.媒体关注的治理效应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12(05):59-67.

[48]冉明东,王成龙,贺跃.审计质量、会计准则变更与管理层迎合分析师预测[J].审计研究,2016(05):63-72+112.

[49]孙光国,刘爽,赵健宇.大股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05):75-84.

[50]孙光国,杨金凤.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吗 [J].财经论丛,2017(08):65-74.

[51]孙琳,胡亚敏.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和外部审计师的影响——来自我国上证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2(24):24-26+32.

[52]吴武清,万嘉澄.分析师跟踪和盈余管理:基于跟踪强度新指标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37(01):83-95.

[53]谭青,鲍树琛.会计—税收差异能够影响审计收费吗 ——基于盈余管理与税收规避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5(02):81-88.

[54]谭青,诸悦,鲍树琛.高管变更年度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或税收筹划行为吗 ——基于会税差异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7(27):116-119+129.

[55]谢震,熊金武.分析师关注与盈余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4,25(02):139-149.

[56]谢志明,易玄,刘海月.管理者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2009—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01):23-27.

[57]王帆,武恒光.盈余管理和审计师行业专长[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29(05):78-88.

[58]万宇洵,肖秀芬.高管身份特征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06):57-60.

[59]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07):111-119.

[60]吴亮,刘松芳.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外部监督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24):148-151.

[6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62]夏冬林,李刚.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会计盈余质量[J].当代财经,2008(02):111-118.

[63]谢莉莉.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市场研究,2016(06):53-54.

[64]许静静,吕长江.家族企业高管性质与盈余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01):112-120.

[65]余怒濤,陆开森,谢获宝.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5):36-47.

[66]杨志强,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57-65+97.

[67]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05):90-97.

[68]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09):127-140.

[69]于忠泊,叶琼燕,田高良.外部监督与盈余管理——针对媒体关注、机构投资者与分析师的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09):90-99.

[70]袁知柱,王泽燊,郝文瀚.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管理科学,2014,27(05):104-119.

[71]袁知柱,宝乌云塔娜,王书光.股权价值高估、投资者保护与企业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05):136-150.

[72]张芳芳,陈习定.分析师覆盖与真实活动操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15,37(09):92-102.[73]张婷婷,李延喜,曾伟强.媒体关注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研究——一种治理盈余管理的新途径[J].管理评论,2018,30(02):25-41.

[74]臧秀清,沈秀梅,王秋洋.盈余管理程度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倾向——基于股权结构的考察[J].财会通讯,2013(24):37-39.

[75]张晓娟,李学峰,高寒.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09-310.

[76]赵国庆.税会差异、审计风险与审计收费——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9):100-106.

[77]赵玉洁.法律环境、分析师跟进与盈余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01):73-83.

[78]周泽将,修宗峰.女性高管能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吗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95-102+132+159-160.

[79]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02):23-29.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