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杠杆效应的分析
2019-03-09李姻姻
【摘 要】 2008年底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界多把这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银行倒闭,而倒闭主要是由银行过高的杠杆导致。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将杠杆率指标纳入商业银行的监管当中,我国银监会规定了4%的标准。本文以近十年各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近十年的杠杆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大于4%,达到国内标准。但是商业银行的类型不同,其客观条件也必然有差别,所以其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也不同,因此可以考虑归类管理银行的杠杆率水平。
【關键词】 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杠杆率
研究背景
正如物理学中的“杠杆”一样,金融学中的杠杆同样具有着“以小博大”的特点,而它的利和弊也均源于此:通过使用杠杆,银行可以动用几倍甚至几十倍自身资本金的资产。这样的话,当银行盈利时,在相等的收益率条件下可以获得相较于原来数倍的利润;但相对的,如果出现了亏损的情况,那么在相等的亏损率条件下,使用杠杆的银行也将遭受原来数倍的亏损,引发一系列的危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底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危机后监管机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了有效弥补单一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不足,防止银行过高的使用杠杆,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将杠杆率指标纳入商业银行的监管当中,形成了《巴塞尔协议Ⅲ》。随后2011年我国银监会也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相关规定,我国银监会设定的杠杆率标准为4%,高于《巴塞尔协议Ⅲ》中规定的3%的标准,以此增强银行体系运行的稳定性。本文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杠杆率指标数据的整理分析,试图为之后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商业银行杠杆效应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刘信群、刘江涛(2013)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于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杆杆率对于股东回报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正向影响,而对非国有商业银行则相反。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起步早发展快,其风险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了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Koehn和Santomero(1980)、Kiema和Jokivuolle(2010)等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发现,杠杆率监管可能引致逆向选择问题,即无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指标会激励商业银行增加高风险资产的配置,减少低风险资产的配置,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监管目标。还有的学者观点恰恰相反,认为杠杆率监管能够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有利于实现商业的稳健经营,如Robert(2013)。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Frenkel和Rudolf(2010)分析发现,杠杆率的引入不利于德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因为杠杆率监管会产生逆向激励。
商业银行杠杆率指标分析
官方数据显示,在之前的2003—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普遍呈上升趋势: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率从4.07%升至6.15%,增幅为51.11%;股份制商业银行杠杆率从3.43%升至5.05%,增幅为47.23%;城市商业银行杠杆率更是从3.41%升至6.46%,增幅达到了89.44%;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普遍出现了小幅的下降,但很快又开始继续上升:2008年至2017年6月,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率从6.15%升至7.89%,增幅为28.29%;股份制商业银行杠杆率从5.05%升至6.56%,增幅为29.90%;城市商业银行杠杆率从6.46%升至6.55%,增幅为1.39%。从数据来看,虽然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整体上仍在上升,但增幅相比上一阶段明显减小。
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杠杆率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率最高(这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本身资本量较大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差。而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农村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虽略有下降,但整体均值依然较高,仅次于国有银行。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监管,各银行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资本金,同时减少表内外的负债业务。
银行杠杆率的变化与银行对利益的追求密切相关。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实现利差收入,这说明银行的业务本身就离不开杠杆。在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放松的情况下,银行往往会提高风险偏好,主动加杠杆,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如果资产价格一直上涨的话,风险将暂时不会暴露,可一旦资产泡沫破裂,价格下跌,银行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双重危机。由于金融脱媒的趋势显现以及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等原因,存贷款期限错配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使得银行需要合理地平衡收益与风险,不可以过高的流动性风险去换取高额收益,一旦发生资金流断裂,流动性缺失,银行便会发生经营危机。
结 论
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起着带头作用。由分析的杠杆率指标来看,近几年中国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不太可能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我国的商业银行杠杆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银行离不开杠杆,杠杆率的变化也离不开其追求利益的目标。当银行处于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和监管下,银行会提高自身的风险偏好,会将一部分资金分配到高收益同样也是高风险的领域进行投资,主动加杠杆。若市场形势不好,价格下跌,那么商业银行将面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双重危机。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且杠杆率都大于4%,达到国内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杠杆率管理办法的实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来说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的类型不同,其客观条件也必然有差别,所以其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也不同,因此可以考虑归类管理银行的杠杆率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瑶,张明.中国银行部门杠杆率:现状与隐忧[J].国际经济评论,2019(3):133-151.
[2] ALLAHRAKHA M,CETINA J,MUNYAN B.Do higher capital standards always reduce bank risk? The impact of the basel leverage ratio on the U.S.Triparty Repo Market[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8(34):3-16.
作者简介:李姻姻(1994年—),女,汉族,山西文水,学生,硕士,湘潭大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