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的八宝攒汤是什么
2019-03-09王明军
王明军
《金瓶梅》中出现最多的汤要数八宝攒汤,第四十二回的描写场景是:“那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韩道国,每人吃一大深碗八宝攒汤,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桃花烧卖,只留一个包儿压碟儿。”这里顺便说一下,“留一个包儿压碟”是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是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认可和自我满意度的雅致谦让。
西门庆的这些哥们用餐,由于是常客,自然随意。用大深碗说明碗深,容积大,显得实惠爽快。这情景就像山东的庄稼汉子,左手一大碗胡辣汤,右手一卷大葱煎饼,嘴沿着碗边一滋溜……给人以粗犷豪爽的感觉。
八宝攒汤的菜名,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本汤八样食材,做法攒汤。“攒”在烹饪中的出现,始于明代,分攒油、攒酒。意思是将烧沸的热油泼洒在蒸熟的食物上以辟腥增滑的手法:后者是指将绍酒泼洒入正在烹煮的食物上,令食物更有“镬气”(酒精挥发带出食材的味道的精华)。而攒汤的意思就是将煨好的高汤,冲入盛有八款食材中,即成“八宝攒汤”。
《金瓶梅》中的“八宝攒汤”,是明代传统的定型美食之一,也是宫中御厨的汤类选择之一。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了大量的皇帝御用莱肴,其中就有许多与《金瓶梅》相同的莱名,“八宝攒汤”赫然其中。
“八宝攒汤”是傅山发明的。傅山是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和杰出医学家。“八宝攒汤”又叫“八珍汤”,也唤“头脑汤”,这是因为各地叫法不同而已。
山西的头脑汤配方和傅山配制“八珍汤”配方一致。因为头脑汤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的功效,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汤(称赶头脑)。点灯笼照明吃头脑,也使经营头脑的店家门前都挂起了纸灯笼,这个标志和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头脑有:黄芪(补肾脏元气不足)、煨面(油茶)、莲菜(莲藕)、长山药(平遥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外加腌韭菜做引子(调味)组成。最后由滚烫的羊汤冲制而成,也就是所谓的“攒汤”完成。
配方里的煨面,也就是炒过的面粉,是太原名吃“头脑汤”中的主料之一。用羊油低温小火把面粉边搅拌边炒,炒到接近金黃色即可,即是油茶。油茶和其它原料然后通过“攒汤”化开,可以想象这碗八宝攒汤是多么的诱人。这道传统药膳美食流传至今,并成为太原人的骄傲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