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种子发芽试验初报
2019-03-09徐玉梅杨德军张树明
徐玉梅,杨德军,邱 琼,钟 萍,陈 勇,张树明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 普文 666102)
檀香(Santalumalbum)为檀香科(Santalaceae)檀香属(Santalum)半寄生常绿小乔木植物,又名旃檀、真檀、老山香等,是一种集中药材、香料、化妆品、宗教用品、高级工艺品和优良雕刻材料于一体的的重要珍贵经济树种,其有用部分主要是具有芳香气味的心材及从心材提取的檀香油[1-2]。天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一些群岛[3]。
中国利用檀香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但有目的地引种檀香进行栽培试验还不到100 a。近年已在中国南方引种成功,并开始推广试种。檀香主要用种子繁殖,但种子具有一定的休眠期。新采收的种子或采后贮藏 1~2个月的种子,播后 1个月左右,仅有少数种子零星发芽,发芽期持续达 1 a以上,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檀香种子发芽率低,通常只有30%~50%[4-5],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及发芽不整齐等问题,为大批量檀香种子播种前处理提供技术参考,我们在国内外学者赤霉素促进檀香种子发芽试验研究[4-5]基础上,试验研究了外源激素赤霉酸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檀香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普文热带林业研究所苗圃内,地处东经101°6′,北纬22°25′,海拔830 m,属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干湿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年均温为20.1 ℃,≥10 ℃积温7 459 ℃,最热月(7月)均温23.9 ℃,最冷月(1月)均温13.9 ℃,极端最高气温38.3 ℃,极端最低温-0.7 ℃,全年无霜。年均降水量1 655.3 mm。年相对湿度83%,干燥度为0.71。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呈酸性,pH值4.3~6.3。试验地地势平坦, 排水良好。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供试种子为商品种,千粒重144.3 g。外源激素为赤霉酸。
2.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赤霉酸的浓度为主处理,相应的浸种时间为副处理,每个处理3个水平,共设9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浸种9 h),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选择种子大小相对一致的檀香种子100粒,各处理在苗床上的位置随机排列,除去边缘效应。播处时间为2019年1月29日,苗圃常规管理,3月22日开始发芽,4月8日统计发芽率。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利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赤霉酸浓度对檀香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从表2及计算分析得出,赤霉酸处理浓度为600、300、100 mg·L-1的檀香种子平均发芽率分别为53.0%、49.1%、54.8%,其中处理浓度600 mg·L-1与100 mg·L-1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二者的发芽率都显著高于浓度300 mg·L-1(p<0.05),且这三个浓度的发芽率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适当的赤霉酸处理有利于檀香种子发芽。
3.2 不同赤霉酸处理时间对檀香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从表2及计算分析还可以得出,赤霉酸处理时间为2、6、9 h的檀香种子平均发芽率分别为41.9%、53.1%、62.0%,它们三者之间差异都显著(p<0.05),说明赤霉酸处理时间长短对檀香种子平均发芽率有显著影响,且处理时间相对较长的有利于发芽。
表2 不同处理檀香种子发芽率
3.3 赤霉酸处理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由表1看出,不同赤霉酸处理的浓度与时间组合(处理)檀香种子平均发芽率不同,所有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处理间由高到低依次为S9>S6>S3>S2>S5>S8>S1>S7>S4,最有利于檀香种子发芽的赤霉酸浓度为100 mg·L-1、浸泡时间9 h。
3 结论与讨论
赤霉酸处理浓度和时间对檀香种子发芽率都有显著影响,最佳处理组合是浓度100 mg·L-1、浸泡9 h。建议进行檀香种子育苗时参考此组合处理。
植物种子的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进化和演变从而获得的一种对不利环境及季节变化的一种生物适应性。不经过处理的新鲜檀香种子发芽时间较长、可长达540 d,并且发芽极不整齐[3]。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种子的生理休眠(后熟)作用所引起。本试验结合生产实际,檀香种子发芽试验统计时间设为70 d,超过此期尽管有些种子不经处理也会发芽,但会影响生产进度、发芽整齐度及苗床管理。因此为打破种子休眠,利用赤霉酸处理檀香种子促进发芽,代替檀香种子后熟所需光照和低温条件是必须的。为进一步提高檀香种子发芽率,有必要继续开展赤霉酸等激素及其处理时间对檀香种子发芽率影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