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腕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2019-03-09杨志忠湖北省武汉市武东医院湖北武汉430084
杨志忠 湖北省武汉市武东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84)
内容提要: 目的:总结螺旋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腕舟骨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48例为观察对象,对本组患者均展开螺旋CT及其MPR技术与X射线片影像检测,比较两种诊断方式检测准确性。结果:螺旋CT及其MPR诊断准确率(97.92%)明显高于X射线片(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螺旋CT及其MPR分型显示,B2型、B3型、A2型占比率较高,相反,A1型、B1型、B4型占比率较低。结论:螺旋CT扫描及其MRI技术应用腕舟骨骨折的诊断中确有较好效果,且利于骨折的分型。
腕舟骨骨折是所有腕骨中骨折发生率最高的类型,这与腕舟骨位置、独特解剖形态、生物力学特点等正相关。由于腕舟骨的形态不规则,在诊断中骨折线处于普通X射线片下容易被遮挡,漏诊率较高,加之该部位血供系统独特,致其近极骨折后近端折块坏死率、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因此,如何提升腕舟骨骨折的检出率、治愈率成为现阶段临床关注热点之一[1]。螺旋CT具有图像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加强近年来后期处理技术的完善,在各骨折疾病的诊断中表现出较好效果。纳入本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48例临床资料展开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48例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20~65岁,平均(37.16±2.78)岁,骨折于左侧者18例,右侧者30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0例,打击伤8例,运动性损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机器挤压伤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腕关节外伤史,入院均表现程度不一的腕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本研究内容获得相关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螺旋CT检查前均展开X射线片(正位、侧位)检查,对于其中未检出骨折者接受斜位、蝶式位检查;螺旋CT选择西门子双排,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扫描范围为尺桡骨远端逐渐向近侧指骨扫描,调整参数:管电流200mA、管电压120kV、层距1375:1、层厚1.25mm;在扫描完成后输入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图像处理,并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观察检测图像,了解骨折损伤程度。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统计本组患者采用两种方式检出率;②骨折分型依据如下标准:A型为新鲜稳定性骨折,A1型为舟结节骨折,A2型为舟骨中或远侧无移位横向撕脱骨折;B型骨折为新鲜不稳定型骨折,B1型为舟骨斜骨骨折,B2型为裂开或移位骨折,B3型为舟骨近端1/3骨折,B4型为月骨周围脱位骨折[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由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由n、%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准确性比较
螺旋CT及其MPR诊断准确47例(97.92%)明显高于X射线片38例(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1;P<0.05)。
2.2 螺旋CT及其MPR对于骨折分型情况
进一步采用螺旋CT及其MPR分型显示,B2型、B3型、A2型占比率较高,相反,A1型、B1型、B4型占比率较低(表1)。
表1.螺旋CT及其MPR对于骨折分型情况(n/%)
3.讨论
腕舟骨处于近排腕骨桡侧,形态表现不规则,表面覆盖软组织,参与了所有腕关节活动,维持其稳定性与力量传导。腕舟骨骨折在我国临床相对常见,以青壮年群体为主要发病对象,若未获得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能出现舟骨愈合延迟、骨不愈、缺血坏死等,因此,如何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是恢复腕舟骨功能的重要内容。
在诊断腕舟骨骨折中,既往多采用X射线片诊断,其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方便、可重复等优势,绝大多数腕舟骨骨折类型均可通过X射线片获得确诊,因此,该方式也是诊断可疑腕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腕舟骨处于特殊部位、血供特点、结构复杂等情况,增加了诊断难度,伴有较高漏诊风险。CT是近年来诊断腕舟骨骨折的有效方式,通过横断面检查可了解1.0mm骨折线,沿舟骨长轴可进一步了解骨折背凸畸形,特别在骨折转移、骨不连等方面优势较明显[3]。但其局限性也相对明显,即CT横断面检查中缺乏对舟骨上下结构联系、整体观评价效果,针对此,在随后的研究中提出螺旋CT利用对骨折部位图像重建技术,以更清晰、逼真地显现骨折解剖结构,不仅有助于了解骨折脱位,同时可发现隐匿性骨折与关节损伤。在螺旋CT重建技术中,CPR主要对选定某一方向横断面展开二维体积元重建,实现多位面(冠状位、矢状位)的观察,以获得腕舟骨周边关节对应关系,协助临床了解骨折移位与脱位具体情况,显示周围软组织血肿、关节腔内积血等[4]。长轴面MPR主要为选择上下成像,完整显示出桡舟关节中点周边的骨折形态,此外通过显示腕舟骨骨折移位、骨形态参数变化等更利于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在本文中螺旋CT及其MPR诊断准确47例(97.92%)明显高于X射线片38例(79.17%)。由此提示,螺旋CT及其MPR在诊断腕舟骨骨折中确有显著效果,利于提升该部位骨折的检出率。分型方面,进一步采用螺旋CT及其MPR分型显示,B2型、B3型、A2型占比率较高,相反,A1型、B1型、B4型占比率较低,此数据证实螺旋CT及其MPR利于腕舟骨骨折的分型,对于后续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而在X射线片中由于图像存在相互重叠现象,对于骨折分型、移位程度等情况判断难度较大。在许新明等[5]的研究中指出,多排螺旋CT(包括VR、MPR重建)在诊断腕骨外伤性脱位、骨折并脱位中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X射线70.83%,因此认为螺旋CTMPR、VR重建有助于清晰显示腕骨移位、骨折等情况,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这与本次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螺旋CT扫描及其MRI技术应用腕舟骨骨折的诊断中确有较好效果,且利于骨折的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