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研究
2019-03-08方秀敏
方秀敏
摘要:节奏是所有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同动物与植物的细胞。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形成对旋律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和探索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和方式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 节奏训练 教学方法
节奏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多种组合方式,如反复、再现等,将起伏变化的因素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就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是将富于变化的节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节奏型。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脱离了节奏的音乐如同剥离了筋骨的皮囊,如同无源之水。因此,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节奏的感性认识。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节奏训练仍然存在种种不足,尚需革新教学手段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处于感性阶段,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充满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情境,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将节奏训练的基本元素融入游戏之中。从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对节奏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小学阶段的节奏训练具有训练场景生活化、训练难度简单化、乐理知识常识化的特点。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立足音乐教材,将日常生活同节奏训练结合起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节奏训练游戏,做到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阿卡贝拉伴奏法,使用双手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水杯、课本)等为音乐伴奏,掌握乐曲中的节奏;再如,教师还可以采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奥尔夫器乐练习、节奏训练、听力训练与律动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满足此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入模拟时钟的游戏,将全班分成多个6人小组,通过让学生模拟时针、分针、秒针的方式,感受不同的节奏。教师也可以自己创作不同的节奏,让学生通过简易乐器和肢体重复教师的节奏,教师甚至可以引入任天堂游戏机中的“节奏天国”“太鼓达人”等游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游戏方式,直观高效地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二、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时期,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各个时期的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可以将诗词朗诵引入到节奏训练中来,利用传统文化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从唐诗与宋词中选取节奏感明显的诗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讀诗词。音乐教师将诗词朗读活动同语文科目结合起来,邀请语文老师讲解分析诗词内容,加深学生对诗词节奏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节奏在表达诗歌情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意义重大,既能够将文化课教学同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全学科育人,也能够通过生动的朗诵互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节奏之美,从而建立起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艺术源于生活,节奏训练亦是如此。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训练素材,将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抽象归纳为典型的节奏类型,创设具体的训练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节奏,形成对各种节奏的直观理解,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艺术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指导学生使用象声词表现这些声音,例如鸭子走路“嘎、嘎、嘎、嘎”,小鹿蹦蹦跳跳“得儿、得儿”。在使用象声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手中的简易乐器将这些节奏弹奏出来,在弹奏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律动的长短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四、使用各种乐器训练节奏
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节奏练习与乐器练习结合起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用手拍打老师即兴创作的节奏,另一组学生使用简易乐器配合前一组学生演奏出相应的节奏。在练习一段时间后,两个小组的同学可以互换角色。为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演奏比赛,根据各组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打分,评选出“最佳乐手”,由“最佳乐手”担任小组的“乐队指挥”,并且“乐队指挥”有权利即兴创作新的节奏供小组演奏使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从音乐中提取节奏的能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演奏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节奏是音乐的基本组成元素,节奏训练则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音乐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综合运用课堂游戏、诗歌朗诵、模拟生活情境、小组器乐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音乐素养,为学生终生的艺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