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9-03-08李玉龙王洋
李玉龙 王洋
摘 要:从临床护理的角度来看,小儿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不具备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再加上其情绪自制力比较差,因此在护理中很容易会出现抵触治疗的情况,这不仅会给正常的护理计划开展带来影响,也会波及到患儿自身的健康;基于此,我院就将以小儿护理为研究切入点,深入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应用的临床价值。为了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然后就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了综合性比较。结果:对照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率达83.3%,而观察组患儿对治疗依从率为96.7%,其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
婴幼儿与成年患者不同,不能对疾病的情况及自身现状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达,因此儿科常被称为“哑科”。面对无表达能力的患儿和紧张、焦虑的家长,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护理技能,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确保患儿的治疗质量。肢体语言主要是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在儿科病房中占沟通交流的65%,因此本文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80例患儿 为 研 究 对 象,其 中 男 性 患 儿47例,女 性患儿33例,患儿平均年龄(3.37±0.97)岁;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80例 患 儿 平 均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對 照 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基本身体状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护理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儿根据其疾病及身体状况行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包括:(1)表情:面部表情作为人际之间交流最容易识别的肢体语言,对患儿捕捉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面部表情主要体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患儿在面对护理人员时,如果接触到的是紧张、厌恶、反感等情绪,就会表现出抵触的情绪,甚至会哭泣、苦恼;护理人员如果露出亲切自然的微笑,患儿会从中捕捉到信任和安全感,潜意识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若非在特殊情况下,应该避免带口罩,保持面带微笑的习惯,避免引起患儿家长的抵触情绪,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故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学会观察患儿及家属的表情,及时做出调整,将肢体语言作用最大化。(2)肢体姿势:一个人的手势及身体姿势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认知。故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保持姿势标准、优美,做到大方得体、优雅自然,避免不合理姿势的出现,引起患儿及家属的不满。(3)眼神与目光:眼睛是最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的窗口,亲切的微笑及温和的目光都能得到信息接收者的好感。通过与患儿的视线接触,给患儿以鼓励和赞赏的表情,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患儿,在增强沟通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提高,从而大大提升治疗效果。4)抚摸:人和人之间的皮肤接触,是一种真正的有触感的无声的语言,也是护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抚摸可以表达出安慰、关心、支持、关爱等情绪。相关研究表示有选择的、适度的抚摸可以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可以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并轻拍患儿的后背,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与情切感,减少患儿的恐惧情绪。除此之外,抚摸对患儿的睡眠也有一定的好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还可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
(三)疗效评定标准
(1)护理满意度:患儿出院时,通过对患儿的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本次研究将护理满意度的级别具体 分 为 满 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2)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价,研究将患儿的依从性分为三个级别:a,依从,患儿 在 护 理 过 程 中 表 现 出 比 较 强 烈 的 抵 触行为,严重影响到正常护理计划的开展;b,依从,患儿在护理过程 中 偶 有 抵 触,但未对护理工作产生明显的影响;c,全依从,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未出现抵触,所有护理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
(四)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对照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率达83.3%,而观察组患儿对治疗依从率为96.7%,其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即P<0.05。
三、讨论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语,人们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借助自身的身体,展现出某些姿势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研究表明,在护理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的应用,可以缓解患儿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因 此,我们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来进行替代,护理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面部表情及肢 体 动 作,向 患 儿 传 达 感 情,以 提 高 患 儿 的治疗依从性,从 本 次 研 究 的 结 果 来 看,观 察 组 患 儿 无 论是治疗依从性还是最终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雅宁.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西藏医药,2015,1(12):172-173.
[2]王元芳.语言沟通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707-708.
[3]刘昕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9(1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