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生命哲学与美学追求

2019-03-08杨旭

西部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野草鲁迅

杨旭

摘 要:现代文学家鲁迅作品浩如烟海,但是其中的散文诗《野草》却极负盛名,从整个篇幅来看,《野草》作为鲁迅先生生前出版所有树木中最薄的一本,却代表了鲁迅文学最高的艺术成就。《野草》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野草》其自身对于生命和美学的永恒追求。本文通过对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生命哲学与美学追求进行分析,透过《野草》的文本来分析作者对于悲剧美学的追求。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哲学;美学追求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描述的是黑暗世界的腐朽统治,深刻揭露了具有战斗性哲学和饱含绝望生存环境的反抗精神,而这种反抗与斗争不仅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而且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凭借其作品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底蕴以及对于美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野草》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成为了中国现代新文学事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散文诗集《野草》作为鲁迅在完成呐喊彷徨之后的又一突破,通过运用叙事文的方式,体现出幽深性、神秘性以及永久性的特征,并且从宏观整体的角度下无法彻底解读的独特艺术魅力,时至今日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还在继续。本文通过对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生命哲学与美学追求进行分析,充分的揭示出当代中国人基本的生存特点。

一、《野草》中所蕴含的生命哲学

根据《野草》创作的环境,我们能够判断作者所描写的黑暗世界,就是指旧有的社会制度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黑暗腐朽势力,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们为此在斗争的过程中还能入了个人与社会命运发展的心理动态变化过程,鲁迅所处的环境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当时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迎来了西方列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时期鲁迅先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伦理制度,限制了社会制度的发展[1]。同时由于在五四时期青年群体与封建专制腐朽顽固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急躁冒进的性格,而且也明确了人民群众的战斗必然有流血伤亡的本质,鲁迅先生在冷静观察之后创造性的写出了散文诗集《野草》,通过以其自有的思想启蒙来帮助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2]。鲁迅先生认为在与敌人进行战斗时,必须要最大限度上降低流血和牺牲,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战斗哲学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而急躁冒进的开展着斗争,不仅缺乏战斗韧性,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在散文诗《过客》中,鲁迅将这种韧性战斗拼搏的精神化身为枣树,并且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将枣树塑造成为倔强性质的艰难跋涉者,而且通过与短话剧的形式展现了《过客》对于生命的痛苦思考哲学,他认为一切具备清醒头脑以及充分理性的启蒙者都具备不知疲倦的生命探索精神,而这种探索精神对于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散文诗《过客》中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实际描绘故事的结果,而且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探讨。由此可见鲁迅的生命哲学就是要让战斗者们具有一定的韧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黑暗的社会进行长久的抗争,其次在生命战斗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绝望的生存环境发起反抗。而所谓的绝望反抗并不是指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而是指在逆境中不断前行的探索者和革命者,即便前路孤独寂寞,也能够通过灵魂上的自我抗争来勇往直前。在《过客》发表之后,有学者曾经专门给鲁迅写过信,询问《过客》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而且鲁迅也回复了其创作的意图,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揭示反抗绝望生存环境之表意内蕴,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前路险恶,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希望迎来光明,还是要进行反抗这样的人生觉悟也会让生命斗争变得更加的悲壮[3]。

二、《野草》中的美学追求

无论是战斗精神还是绝望中的反抗,最主要的就是展现出生命作品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通过对于生命哲学的反思也能够展现出作者对于美的感受。实际上,《野草》是作者对中国当时社会黑暗虚无的一种反思,更是通过这种悲剧美学的艺术氛围渲染来展现人类抗争的一种哲学深思《野草》的一系列作品,在发表的过程中深刻的展现出鲁迅自身的生命创作流程,并且也能够在《野草》的创作表象中来获得真情实感。通过鲁迅先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抑郁和绝望,并且在抗争中受到的失败挫折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鲁迅先生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自身的经历与社会的实际进行连接,而是通过充分的观察与思考之后,针对社会上的实践进行的探索,面对多灾多难的民族生存群体极尽关切,并且在进化论的指导思想下,鲁迅先生始终认为在特定的黑暗历史时期,青年国民群体的抗争以及公共特征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韧性,即便是对社会生活充满了绝望,但是依然需要在绝望环境中对前路保持希望。希望与绝望,这是相辅相生的关键词,而且也是人生所必然经历的,只有趟过黑暗无尽的河流,才能够到达光明的彼岸[4]。在鲁迅《呐喊.自序》中关于铁屋子的思想内涵,或许能够分析《野草》的叙述语境,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鲁迅生活的经历,所以对鲁迅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鲁迅青年时代由于与朱安之间这份不幸的婚姻,给鲁迅与其他青年女性的交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在《野草》中主要体现的还是青春主体的苦闷和压抑,而这种悲剧美学也能够通过作者利用梦幻般的叙事形式,展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美学特征[5]。

三、结论

通过本文针对《野草》中生命哲学与美学追求的问题进行深思,探索了《野草》的生命主题,最主要的就是在黑暗生命中依然保有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在绝望的环境下,明知道是绝境的情况下还能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样才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生命主题,尤其是在黑暗的环境压迫下就越应该彰显出生命的韧性,正如那《野草》一样“野火燒不尽,春风吹又生。”

参考文献:

[1]汪卫东.“诗心”?客观性与整体性:《野草》研究反思兼及当下鲁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文艺争鸣,2018(05):6-10.

[2]崔绍怀.“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关于《野草》争鸣的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17(12):48-59.

[3]秦兆基.《野草》与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视角去观照[J].东吴学术,2017(05):78-83.

[7]秋吉收.鲁迅与徐玉诺——围绕散文诗集《野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7(01):77-85.

[8]李培艳.“自我”与“世界”的双重“他者化”——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思考[J].现代中文学刊,2014(05):55-60.

猜你喜欢

野草鲁迅
留守
鲁迅防窃
一束野草
孔乙己
一束野草
一束野草
爱的突变
阿迅一族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