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
2019-03-08彭晓
彭晓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个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因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面临失业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推出了相关的政策,从而为大学生今后的創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在进行创业时不能够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考察,并且大多数大学生都只是喊着创业的口号,真正落实并实施的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对“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根据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现状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双创”视域 大学生 创业创新教育
引 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对高职院校招收学生也放宽了政策,导致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为了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我国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此项问题,并且鼓励大学生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实行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创业创新教学模式
虽然我国的各个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号召,在“双创”的视域下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课程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等。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思维,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仅凭单一的课程或是过于注重理论教育,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
(二)缺乏专业的创业创新教师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虽然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但是其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专业的教师,许多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只是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并没有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来为学生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遇到与创业相关的问题时会无从下手,教师也不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创业创新学习失去信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和完善创业创新教学模式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使学生对其给予正确的认识。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自己改方面的教育水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就可以聘请创业专家或者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人士来为学生讲解自身的创业过程和创业的优势与劣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此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生进行参与。因此,教师在进行创业创新教育时,在传授学生有关创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对其进行分组,将意向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其能够共同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创业比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竞赛中体会到创业的精髓。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创新设计大赛、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大赛等。
(三)在教学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方式和实践技能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在提升学生创业意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高校也要给予相应的重视,对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进行大力支持,例如,可以在校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建立校企合作中、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创”视域下对大学生实施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不仅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使其积极的投入到创业学习中,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不断的尝试,逐渐的提升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创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5,(04):101-103.
[2] 刘育明,于建秀.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中国市场,2016,(43):96-97.
[3] 李黄珍,闫海波.毕业生创业比例连续上升――创业成为大学生新时尚[J]. 职业,2013,(19):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