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

2019-03-08邱益辉骆凡刘宇珂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指导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邱益辉 骆凡 刘宇珂

摘 要: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进步与创新的新观念,它不仅提升了文化的地位,也推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源,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对此文章针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文化自信 指导 分析

引 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习主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的论述,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进行了提高,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创新与传达出了新的指导理念及思想。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言,不仅起到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作用,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推进了我国文化强国实现的步伐。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自信理论的指导根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其文化观点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中,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人类只有先使基本的物质需求获得了满足,才能够进一步从事政治、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的文化观点。文化在不断产生的过程中,与之相伴还有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属于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精神现象的体现,也是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感知与制约。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表达,表达出了人类实践层面的活动,任何一种自信都是价值观念的根本体现,比如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他们都是需要通过文化在实践层面来进行表达与呈现。所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平坦。文化是产生于人类活动当中,因此文化是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和宽泛性的,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这也是每个人固有的价值体系,拥有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与气质。

二、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念中,提出了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民族是国家、社会等群体之间生存与联系的关键,发挥着重要纽带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自然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也是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其发展的政治制度与理论等形态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正是这种带有显著民族性特征的文化观,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母体,是我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及宝贵财富,在时代的发展中充分的显示着时代的价值。习主席曾对“不忘初心”进行践行,这里的不忘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忘,对社会主义革命精神的不忘。革命先辈经过了艰辛的战争岁月,他们撒热血、抛头颅,经过了千辛万苦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今天幸福的生活更加珍惜。

三、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在世界时域角度下的民族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我国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坚持文化本身的民族性,还需注重其发展。坚持民族性的本身不是盲目的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重要使命,不仅是为了使我国通过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樹立,来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还需要能够将中国独特文化进行弘扬,使其能够走向世界,从而在全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文化不仅具有其独特的永恒魅力,还具有当代特有的文化价值,为了能够彰显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必须要实现以文化强国的身份在民族之林耸立,努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致力于时代精神的弘扬,同时将立足与本国并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文化创新成果进行良好的传播,以推进中外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此外,我们必须要对所有先进的文明进行积极地、虚心地学习与借鉴,促使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获得补充与丰富,推进我国能够更加坚定的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坚持文化的时代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文化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物质在生产方式、文化特点、历史时期以及文化特征的不同进行的诠释。历史条件存在着差异,那么所造就的时代也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形成了差异性的文化。我们在随着时代变化对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与新时代的条件相结合,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将其发扬光大,促使中华文明获得创造性的转化,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伟大创新。对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需要采用与民众需求相符合的方式与对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思想的理念及精髓的传扬。在实施文化发展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注重于传统文化思维特征的坚守,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宗旨,以创新作为文化根本的特征,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形态中存在的新内容、新形式进行提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从而面向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来推进社会的进步。

五、坚持文化的阶级性,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文化发展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对文化的倡导,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因此,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也就是说,劳苦的人民群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缔造者,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属于人民群众特有的文化。要做到文化自信,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并将文化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设定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以为人民、依靠人民来发展文化,并由人民来进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获得增强,就需要深入的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坚持以马克思文化观作为核心指导,不忘本心,借鉴与学习先进的文化,在面向未来发展文化的进行中,实现人民对文化的共享,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冯诗琪,毕雪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践要求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122-124.

[2] 刘玲.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144-145.

[3] 王炳林.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N]. 学习时报,2017-07-05(003).

[4] 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51-54.

猜你喜欢

指导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