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中期海兽葡萄镜的发展演变
2019-03-08刘佳昱
刘佳昱
摘 要:灿若星河的古代物质文明中,青铜器的发展占据了重要的一席,铜镜更是其中一颗璀璨亮丽的明珠。它以它独具的艺术特色,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之中仍能散发出炫目而耀眼的色彩。海兽葡萄镜是唐朝时期高超制镜工艺的突出代表,富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远意蕴。一方面成为了展现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同时又反映出当时我国营造出中西文化交融的和谐融洽的氛围。
关键词:起源 纹样 海兽葡萄镜 转变和发展
一、先闻其镜
在我国古代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唐镜最大的特点便是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这与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外发展密切,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密不可分。一改前代惯用的以圆形为主的形式,唐镜制作出了菱花、葵花、方形等形式的新式铜镜。花纹也同样突破了汉代以来的图案化和刻板化,不再沿用以前程式化的布局,纹样的题材也更加丰富[1]。海兽葡萄镜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例,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唐朝对外发展的重要物证。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这个叫法为现代学者所广泛接受,同时也有学者称之为“葡萄瑞兽镜”、“葡萄海兽镜”、“葡萄天马镜”、“葡萄鸾兽镜”、“瑞兽葡萄镜”。其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镜背纹饰系高浮雕,主题纹饰以海兽和葡萄为主,有些增添了葡萄的藤蔓、叶和果实,有些则辅之以飞禽走兽和小型蜂蝶。
二、前期样式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对外发展的一大重要时期,海兽葡萄镜中便可见一二。无论是海兽还是葡萄,都非华夏传统纹样,而是由异域传进来的物品。这两者,海兽为动物,葡萄为植物。这两者在镜中的结合显得神奇又巧妙,从海兽的形态来说,像马却不是马,像狮子但并非狮子。后经我国造镜工匠对这一形象的改进,便赋予了它“瑞兽”的名号,因此当时这种镜子又被称为“瑞兽葡萄镜”。就葡萄而言,据载,葡萄是从古代波斯、希腊、罗马等地传入我国的一种美味水果。葡萄颗粒繁多,代表了多子多福,人们也常常将葡萄的藤蔓看做“长寿”的象征[2]。制镜工匠们将二者结合,构成了这种奇特的纹样,同时使铜镜拥有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
前期的瑞兽葡萄镜,是这一类纹样最早的样式。镜身直径为为15.9公分,呈圆形,正中间有一半球形镜钮,钮座为圆形。立起的圆形纽纹,将镜背的紋样分为内外两个分区。内区为五只瑞兽追逐嬉戏于葡萄藤蔓之间,藤蔓之中葡萄的果实和叶分布较为分散和灵活。纹样中的瑞兽或四脚腾空,或立于地面,头的方向均不一致。外区无花纹装饰,为四言骈体文。
三、中期样式
盛唐时期制作出的海兽葡萄镜又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区别,纹样布局更加自由灵活。
以圆形镜为主,直径为15.6公分,铜镜钮为伏狮形。镜背上为高浮雕纹饰,同样以立起的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个分区。内区中有七只海兽,或呈站立的姿态,或回头看去,各不相同。通过海兽体态的大小猜测纹样中的海兽有年幼之分,纹样中有一年幼海兽较难发现,它卧于另一高大海兽身旁,亦不难猜出镜背描绘了海兽群的生活画面,富有生机。七只海兽嬉戏于葡萄藤蔓之间,外区最外侧用卷草纹装饰一周,线条柔和。由最外周向内侧,有六只禽鸟和八只呈奔跑状的瑞兽。六只禽鸟种类姿态各不相同,体态和羽毛等细节刻画十分生动,整个镜背的画面呈现出一种自然意趣。
发展到后期,镜子的形制出现了方形,长和宽均为11.5公分,伏兽形的镜钮。镜背的纹饰依旧为高浮雕纹饰,以立起的连珠纹将镜背进行内外分区。内区的四角各有一只海兽,分别面向四角,以葡萄藤蔓交杂其中,并伴有葡萄叶和果实。外区有禽鸟、蜜蜂和蜻蜓嬉戏在葡萄藤蔓之间,姿态可人。
还有一种纹样,除了都具有的海兽、葡萄之外,加入了更多的动物元素。圆形镜,直径为20.8公分。此镜体量较为厚重,镜钮为双角蟠龙钮。镜背花纹为高浮雕,同样以连珠纹进行内外分区。内区除了一种沿用的海兽外,出现了羽毛柔美华丽的孔雀和身上布满鳞片的双角游龙。外区纹饰所用的动物种类变得丰富,有海兽、禽鸟、蜻蜓和蝴蝶,多种动物玩闹嬉戏于葡萄藤蔓中间,姿态各异。外缘采用一周的云朵纹进行装饰,整个画面纹饰刻画十分细致,画面布局流动自然,纹样内容生动丰富。华丽的程度,在盛唐时期的海兽葡萄镜中也属罕见。
四、演变过程
随着唐朝国立不断发展,和审美要求的提升,海兽葡萄镜的纹饰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在海兽和葡萄这个不变的大主题下,唐代的能工巧匠们将这一种镜子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样式。
镜子的形制不仅仅局限于圆形镜,开始出现方形镜。镜钮从最初的圆形镜钮,逐渐过渡到了伏兽形镜钮,渐渐地开始像转头嬉戏的瑞兽形象开始转变。内区海兽的形态从一开始的抽象到慢慢的写实,趋近于狮子的形态,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变化过程,海兽的动作在这其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单一的奔驰状态发展到不同的嬉戏动作。外区的禽鸟纹已经不再单一出现,开始向多种动物、昆虫开始演变。用来内外分区的环形纹饰,从单一的弦纹,过渡到连珠纹,早到中期出现了由窄入宽的变化,后期直接采用葡萄藤这一元素,伴有葡萄果实垂挂在内区和外区。
唐高宗时出现的海兽葡萄镜,象征着植物纹样开始进入铜镜选择的花纹范围,到了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瑞兽纹渐渐从主要纹饰退居为次要纹饰,工匠们更多的选择植物、昆虫对镜背加以装饰,这也预示了后期花鸟镜的逐渐盛行。
海兽葡萄镜的出现和流行,都显示了唐朝超高的制镜技术。这被中外学者称为“多谜之镜”,又被日本学者称为“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3]。唐朝国力的不断强盛,对外开放的不断提升,中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更多更丰富的元素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海兽葡萄镜,正是唐朝国泰民安,中西文化交融一派和谐的一个缩影。
注 释
[1] 刘宁:《铜镜知识三十讲》,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7月
[2] 陈习刚:《隋唐时期的葡萄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
[3] 孔详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8年
参考文献
[1] 《皇帝的镜子:清宫镜鉴文化与典藏》,吴晓筠,国立故宫博物院,2016年3月
[2] 《中国铜镜图典》,孔祥星、刘一曼,文物出版社,1992年
[3]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铜镜鉴赏及收藏》,倪洪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
[4] 张天莉.唐代铜镜中葡萄纹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