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现状研究

2019-03-08石嘉仪施宜欣孙婷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石嘉仪 施宜欣 孙婷

摘 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多元思潮等各个方面的冲击。以“90后”为主的新时代高校青年由于自身的易感性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极易对爱国主义失去正确的认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校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还处于初级和中级阶段,在信念爱国方面仍有不足,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学校教育、青年自身以及教育环境三个层面探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存问题,并尝试从学校、政府、个人、家庭和大众媒体五个角度提出对策,以为完善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 高校青年 爱国主义精神 培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优培计划《新时代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表征与弘扬——基于长三角高校青年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嘉仪、施宜欣、孙婷,南京工业大学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091

一、引言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是我国密切关注和重点实施的领域,在高校阶段集中体现为思政教育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味说教一方面会隐藏传统与当前爱国主义认知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可能流于形式、忽视爱国主义精神的普遍意义,而尤其使涉世未深的青年对爱国主义精神知而不行、行也僅止于较低层次的个人规范与约束。这对于青年对国家、民族的认识与认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乃至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都存在隐患。

二、 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现状

当下,爱国主义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如市场经济冲击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经济全球化使得高校青年对国家认同感降低。现在的高校青年以“90后”为主,他们更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并且比以往更加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以上所有因素都会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效果有强烈的影响,如若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过程能与以上种种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定能使得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健康发展。但普遍的事实是,当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仍然有很多不足与缺陷,未达到理想状态。面对新时代的独特挑战,无论是国家、社会、高校或者个人都应该加强对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视并且竭力解决当下培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迎接具有时代性的挑战,尽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与辅助。

本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将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表征分为政治参与(包含关注国际事件、政治要问、思考国家分针政策、了解国家政策、国家战略内容等)、国家与民族认同(包含认可国家七十年来的成就、作为炎黄子孙感到骄傲等)、志愿行动(包含主动并愿意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信念爱国(包含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等)、生态保护(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文化自信(包含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等)六个维度,通过量表计分对上述六个维度分别测量。从项目平均分来看,所有维度的得分均大于4分,表明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表征的各方面状况良好;在六个维度中,国家和民族认同得分最高,其次分别为生态保护、文化自信、志愿行动、政治参与、信念爱国。生态保护、文化自信属于初级阶段的爱国主义精神表征,国家民族认同、政治参与志愿行动属于中级阶段的爱国主义精神表征,信念爱国则是高级阶段的爱国主义精神表征。

相比之下,由于信念爱国的得分最低,表明我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还处于爱国主义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同时也说明,当下对高校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还需要增添或调整“信念爱国”的部分。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当前国际格局、时代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思政教育课上老一套的内容已不再适应新时代高校青年的需求,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过于理论化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青年认为当下的思政教育很多余。学校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设置未能有效地做到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相联结,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会导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效果不佳。

其次,有很多思政教育者孤立了意识形态教育,仅仅在思政课上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导致单科零散作战,无法高效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而且也存在个别思政教育者自身对意识形态有不正确的认识,肆意批判主流意识,此类行为会对接受教育的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来说就会对当下高校青年的“信念爱国”造成打击。

最后,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在“当前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题上,“形式大于内容,爱国主义并不作为核心内容”这一选项被选择的次数最多,有近27%的人认为当下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进程中的教育更偏重于形式,流于表面。

显然,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育功利性严重,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老套,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育方式过于理论化,重书面而轻实践,容易给人留下“假大空”的印象,如此一来更加降低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培育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二)高校青年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新时代高校青年以“90后”为主,这一群体具有特殊的“易感性”。易感性原指人和动物对某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感染受性的大小,或可理解为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高校青年的易感性是说他们很容易受其他言论、思想等的影响与感染。这一时期的高校青年所生活的环境正是全球化不断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快速变革的时期,他们普遍寻求快速变化与新鲜感并且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在面对一些繁杂的思想或者不正确的诱导时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与决定从而酿成大错。所以这一时期的高校青年如若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很容易剑走偏锋,在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发生重大的错误。

(三)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全球化的影响

当下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国间交往频繁,文化、思想观念避免不了一些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地就逐渐形成了诸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的多元思潮。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新时代大学生带来了挑战。

2.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形成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新理念。这一经济运行体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和市场活力。然而不可避免地,市场经济也存在弊端,它缺少宏观调控,优先考虑市场的需要,极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等,于是当下高校青年中也出现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此类的社会风向以及具有“金钱至上”特征的大环境会对三观还未成熟的学生造成误导,并且给高校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进程造成冲击。

3.信息全球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工具、新渠道,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便继承了互联网的“双刃性”。信息社会的形成,以及各种信息的超地域传播使得多元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网上畅通无阻。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通过文化比较,渐渐地对本国认同感下降,民族边界模糊甚至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和排斥,也就呈现出上文提到的“信念爱国”得分较低的状况。甚至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网络上的键盘侠,不加思考地对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进行抨击。此外,由于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我国在网络监管这一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失,导致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对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也是巨大的冲击。

四、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对策

为改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现状,解决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進行有效弘扬,我们从学校、政府、个人、家庭和大众媒体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功能,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容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学校开设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应该加入反映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的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做到创新,将培育与兴趣相结合,做到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方式,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如何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题里,有近31%的人选择了“组织青年学生观看优秀爱国影视剧,学唱爱国歌曲,阅读爱国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诸如此类的方式更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并且能够有效应对爱国主义培育流于表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重视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例如用微博、微信等呈现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内容,更容易吸引高校青年并增添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

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爱国主义精神表征中“信念爱国”强度较低的情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设置时,应更加注意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学生懂得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对生活中相关事宜正确作出自主的判断为目标,有效地为高校青年对社会主义的想法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要避免单科零散作战,将多学科协同推进,在多学科中而不仅仅是在思政课上融入关于社会主义的教育,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渗透性。

(二)政府方面

在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工作上,政府也责无旁贷。

首先,政府应该仔细分析我国国情,再依据此科学制定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政策,不要使政策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并且积极引导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政府要加大力度投入经费,保证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与有效开展。建设更多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等。开展高质高效的教师培训班,更新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或者新编一些与时俱进的,与新时期新特点相融合的教材。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制度化建设。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也应该重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形成完备的工作制度,保证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健康发展。

(三)个人方面

作为高校青年,我们首先应积极理解、支持与配合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其次就是要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满腔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主义实际行动。作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个人思想与觉悟,优化自己的思想并且将爱国之情落到实处。一方面高校青年应该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塑造正确、成熟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未来走进社会更要注重将过去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此增强体质。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后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从此以往才能有精神与活力不断为了祖国的光辉事业奋斗。

(四)家庭方面

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与开端,父母是对我们进行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陪伴着我们一路的成长,所以一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长为孩子言传身教,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方面注重自身修养,在对待或讨论其他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事物时,注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的生活习惯和理想信念。

(五)大众媒体方面

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使得当今时代成为了信息便捷多元的时代。大众媒体深深地影响着高校青年的生活内容和行为认知。我们一直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形式、内容、传播途径应该得到扩展,眼下大众媒体就是宣传意识形态与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正能量的高效载体。从事爱国主义培育的工作者应主动利用大量的信息素材来推广爱国主义教育。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如微博、微信也极大丰富了青年的日常生活,它们更具娱乐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青年群体更加感兴趣的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爱国主义向日常推进,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更加“接地气”。就拿微博、微信来说,现在“热搜榜”或腾讯头条常常被娱乐新闻霸占,媒体舆论的把关人更应该加强反思,提升自身素养,加强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追求流量、吸睛,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这样用户量极大的新媒体平台上,新闻的议程设置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国家新闻、国际新闻的地位,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方便快捷的新媒体给予我们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是在信息轰炸中,我们也难免接收到一些污秽不堪的信息、言论、负面新闻,其中蕴含的错误甚至反动思想与畸形扭曲的价值观很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以我们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也要着力做好监管工作,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贵峰.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1).

[2]靳建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河北经贸大学.2018.

[3]石娜.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7.

[4]何权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交际.2018(13).

[5] 方娟.基于意识形态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8,9(7).

[6]朱琳.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

[7]周小岩.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河南教育(高教).2017(1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
洒洒千言,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