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议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2019-03-08王民祥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治理新时代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基层社会稳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不允许乱。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基层社会构成的回顾,分析了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最后提出了构建和维护基层社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 基层社会 治理 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应急管理案例开发课题《藤县处置太平镇“3.16”群体性事件》;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应急管理案例开发课题《梧州市应对苍梧县“7.31”地震经验与启示》。

作者简介:王民祥,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政府改革、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0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维护基层社会的安全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政治环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我同布什讲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要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允许乱。”改革、开放、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邓小平理论中已经阐述很清楚了,稳定是一个政治命题,但又不仅是一个政治命题,可首先是一个政治命题。

一、社会稳定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稳定的含义

社会稳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动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相对于社会不安定,社会秩序动荡的一种稳定状态。与不稳定相对应的是矛盾、冲突、危机、动乱等状态。广义的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心理稳定。狭义的社会稳定只是指社会秩序稳定、(思想情绪稳定)社会心理稳定。社会稳定的本质与根本是公民生命健康与财产的安全。

(二)社会稳定的整体性

社会稳定的整体性: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和根本保证“国泰民安”;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仓廪实,天下安。”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表现(标志);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

首先,政治稳定是核心,是保障。政治稳定首先要执政党的稳定,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还有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就是民族问题、宗教势力、还有非法的邪教势力,再有就是国外的反对势力、恐怖活动。

其次,经济稳定是物质基础。中国有句老话,“仓廪实,天下安。”“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稳定最基本的含义是“仓廪实”,也就是GDP。但是这个GDP,是让每个人都“仓廪实”的,不是只让少部份人实,其他人都空的。比如,高价的房地产业发展,GDP上了,国家与开发商实了,老百姓空了。社会秩序稳定,是指社会的生产秩序与公共生活秩序的稳定,就是天下太平,就是国泰民安。

二、基层社会分析:从社会阶层视角定义基层社会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任何社会必定会分化成不同的阶层,所以才有基层社会这样的说法。那么,什么是基层社会,基层社会是以行政层次还是以其他超标准定义基层社会?从社会阶层视角定义基层社会比较科学。

(一)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划分

1926年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将当时中国社会分为五个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将中国社会的阶级成分划分为地主、资本家、开明绅士、富农、中农、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宗教职业者、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贫农、工人、贫民13种。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知识分子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开成了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阶层结构在剧烈变动。十大社会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的研究报告)此学说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将中国当前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以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排列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二)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社会阶层转向到另一社会阶层,或者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流动,从而使其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宏观的制度因素如法律政策、市场规律、产业结构。有微观因素如先赋性家庭出身、父母职业及经济状况,后天的教育程度等。在社会流动中,较低社会阶层成员的流动困难和阻力很大,特别是流向较高社会阶层的路径、机会不多。因此,当前社会流动的结果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为社会的一极,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形成社会的另一极。社会结构形成“城鄉二元”、“城市二元(贫与富、城与村、市民与农民)”。

(三)基层社会

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形成“城乡二元”、“城市二元”的条件下,基层社会可以说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则处于社会中下阶层;以区域论来划分指低收入和贫困人员居住区,也就是常见的农村和城市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个体工商业集中的社区等。

三、当前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一)有利于基层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

首先,倾斜基层的政策因素。各项保障民生的政策向基层社会和群众倾斜。自从2004年“非典”后中央政府吸取非典的深刻教训,加大对基层社会的各项投入,先后进行了医保改革,农业税调低甚至免除,城乡养老保险等等一系列有利于基层社会稳定的措施。其次,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居民的财富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在国家大力惠农的政策下农村居民生活日益得到了改善。最后,城镇化大大减轻了基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内部矛盾和社会分化。

(二)不利于基层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

首先,基层社会无组织状态严重,特别是基层政府职能缺损,基层社会自治制度不完善。加上传统基层社会关系(如邻里关系)裂变,造成基层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首要原因。其次,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础正在消弱:如在农村基层社会,农村经济倾向衰败,人力资源流失、生存环境恶化、资源受到垄断。加上文化教育的感召功能严重消弱,公民道德行为自我约束力欠缺。最后,在“城乡二元”、“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基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群众个人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群众之间生产生活矛盾突出,利益冲突不断,基层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基层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缺失。

四、构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探索

(一)加强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首先,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当前,基层政府应该高度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要重点关注优先发展促进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事业,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数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形成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处理好基层政府职能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我们基本的治国方略,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障。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要坚持“职能法定”原则,依法界定和科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改革中的随意性。在履行政府职能时,必须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和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结合起来。

再次,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基层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还应发挥社会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履行到位,避免政府角色从有关领域退出后,出现职能缺位,以确保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成效。

(二)落实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

十一五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这些投入包括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继续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维护好基层社会的公共利益体系和群众个人合法权益

基层政府在工作中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坚持把基层人民的公共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多种形式听取基层社会民众的意见,正确反映和兼顾群众个人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基层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科学制定税收政策,调节高收入,辅助低收入,搞好再分配领域在基层社会的分配。基层人民在维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个人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相信和谐友好的基层稳定的社会定能实现。

(四)建设和谐干群关系,完善服务基层的制度设置

建设和谐干群关系,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政府或党组织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布置任务交待工作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少;要求履行义务多,保障权利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本领不高,服务工作不能经常化、制度化。做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

做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要完善制度措施。首先要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如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联系党员制度、党员联户制度、群众意愿表达制度等。其次是完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制度。如完善为基层民众服务代理制度、基层政府对群众承諾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中国不允许乱》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治理新时代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