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心于手,融情于艺

2019-03-08梁水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印刷品大英博物馆素描

梁水源

她修复文物从南京一路修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一幅拿破仑一世肖像的纸质印刷品,这幅印刷品看起来虽像崭新的,但实际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谁曾想过,大英博物馆收藏它时,画面已经严重起皱,底部也缺失了大部分。她在一堆发黄起霉的纸渣中,寻找到与这幅待修复作品相匹配的纸,经过两个月的修复,作品又重获新生了。她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古画修复师,24岁的中国女孩王徐悦。

王徐悦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曾外祖父曾留下了不少书画作品,身边的亲戚很多也都爱好书画创作和收藏,也从事了和艺术有关的工作。她的母亲是一位美术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就跟着妈妈参加过不少书画比赛,也看过很多书画展览,因此对书画艺术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或许是家庭的熏陶,报考大学时,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与鉴赏专业。本科期间,王徐悦的学习内容非常繁杂,在学习基本的修复装裱技能之外,还要涉猎化学、昆虫学、地理学等。这个专业被她笑称为“最难学的专业”,没有之一。不少同学有畏难情绪,老师就在课堂上说:“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当你忽略外界的纷扰,专注于工作,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到要做的事情时,就能找到内心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王徐悦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修一颗匠心。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王徐悦渐渐地学会了给画作“号脉”。如果是绢本画,她就先看画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热水来洗;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然后把画卷背后的覆褙纸揭掉,重新找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然而,这些流程看似轻松,一分钟就能说完,但其实每个步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复一幅画,从清洗到修补再到晒干,往往需耗费几个月时间。那时,王徐悦才知道“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既需要专注,更需要坚持。2016年本科毕业后,很多同学好友都选择进入拍卖行工作,但王徐悦却选择继续去英国伦敦艺术学院学习深造,而这使她有机会走近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在大英博物馆实习时,王徐悦每天都会走进仿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门,穿过游客尚未到来的藏有古代文物的展馆去修复工作室上班。她修复的第一件作品,就推翻了馆方的鉴定结果。它是活跃于18~19世纪的英国版画家爱德华·伯尼为著名演员、剧作家大卫·加里克绘制的石膏素描,最初被大英博物馆内专家鉴定为印刷品。但王徐悦发现,纸张表面有一层闪光固定液,而且有细微的石墨粉末掉下来,她判断这是一张素描原稿。之后,在馆内专家反复研究后,证实了她的判断。因此,这张素描价值翻倍了不少,这件事也让她增添了不少自信。

实习的间隙,她会抓紧每一次机会去各个场馆观赏。在中国陈列室里,她看到的中国文物总数多达几万件,珍品如山。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都是绝世珍藏。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更为世人称赞。在《女史箴图》前,王徐悦因激动而挪不动脚步。更为幸运的是,负责修复《女史箴图》的邱锦仙成了王徐悦的带教师傅,手把手教她传统的中国书画修复与装裱。邱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文物修复一定要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尽心尽力修复好,把中国文物最完美的姿態呈现在世人面前”。

除了中国书画,王徐悦还在西方纸张修复部学习西方纸质修复技术。从英国留学归国后,她入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做了一名文物修复师。新馆落成以来,采购了一批高科技仪器,中国的修复师们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修复手艺,也不断向西方学习,引进并运用一些高科技,提高完善文物修复保护的手段。她说,“90后”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祖国国力的强盛。她选择在文物修复领域工作,希望流落在国外的文物能够回归祖国,也希望靠着自己的手艺尽全力留住中华历史的痕迹、文化的脉络。

手工虽然从手出发,但必须抵达心灵的深处。倾心于手,手艺永远;融情于艺,匠人的精魂将历久弥新,匠心永恒。

(编辑 之之)

猜你喜欢

印刷品大英博物馆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视觉
浙江省苍南县重点产品技术执法快速检测体系的创建
跟踪导练(一)4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凡·高的早期素描
浅析软管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