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展情况
2019-03-0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工作,多次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開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明确方向。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个关系,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重要批示要求,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规划顶层设计、生态环境改善、经济转型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显现出初步成效,共抓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一、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形成了“1+N”的规划政策体系。“1”是一个总规划,就是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N”就是围绕《规划纲要》落实,制定的一系列专项规划、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具体包括10个专项规划,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黄金旅游带以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等;11个实施方案,即沿江省市《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还有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强工业绿色发展、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至此,基本形成以《规划纲要》为统领,相关专项规划、地方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为支撑的规划政策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三年来,我们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先后组织开展了非法码头整治、沿江化工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局良好。
(一)深入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从2015年底开始,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入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通过2年多努力,1361座非法码头全部完成整改,其中彻底拆除1254座并实现生态复绿;规范提升107座,完善相关手续,实现了合法运营。比如,在整治前,湖南省163公里长江干流岸线上有39个非法码头,通过开展长江干流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原本扎堆停泊的船舶全部撤离,码头浮桥全部拆除。整治后的长江干线湖南段,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岸线面貌焕然一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专门察看非法码头治理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和死灰复燃,今年9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巩固长江经济带非法码头整治成果 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从专项整治阶段转入长效监管阶段。
针对非法采砂的易发多发,保持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仅在今年,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就开展日常巡查4.4万次,专项打击3317次,查获大型违法采(运)砂船196艘次、小型违法采(运)砂船1345艘次,处理违法采砂案件884起,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砂的上升势头。在关后门的同时,积极打开合法前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督促部分沿江省市加快规划建设区域砂石集散中心,合理引导保障砂石市场需求。
(二)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由于历史原因,长江“化工围江”问题突出,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大量污染和风险隐患。2016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严格整治化工企业污染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化工企业达标排放。严禁在距离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增化工企业,鼓励存量企业搬入合规园区。沿江各地积极行动,比如湖北省宜昌市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化工过剩产能,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防范化工污染风险;同时利用旧动能腾退出的新空间培育精细化工产能,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2017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14%、水耗下降13.7%,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7.6%,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三)深入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行动。2017年12月,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与利用专项检查行动,对长江溪洛渡以下干流岸线进行了一次“体检”,核查出涉嫌违法违规利用岸线项目2441个,目前已全面启动清理整治工作,今年底前完成拆除取缔336个项目,其余项目在明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治任务。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因江而兴,但过度开发致使江滩船舶接踵连营,滩地上砂石堆积如山、垃圾遍布、违章建筑林立,不但造成临江不见江的局面,而且阻水、挑流,直接阻碍大江行洪。武汉市下定决心,对两江四岸岸线进行了综合整治,陆续建成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江滩和青山江滩,总长46.9公里,总面积527万平方米。昔日的杂屋滩涂、防洪险点变成了开敞舒适的绿色滨江长廊、凝聚文化艺术风貌的市民休闲场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绿色客厅,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滨江绿化带之一,极大地改善了滨江环境,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安心舒适的游乐休闲空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行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进入长江的最后闸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遏制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突破口。抓好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就抓住了长江水污染治理的“牛鼻子”,就能夠倒逼污染物达标排放,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4月,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行动,水利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项检查,共排查了2.4万个入河排污口,分门别类、细化措施,扎实推进整改和规范提升。目前,位于各类保护区内的60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已整改完成56个。
(五)深入开展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专项检查行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既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哺育沿江4亿人民,还通过南水北调惠及华北广大地区。因此,保障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意义重大。2017年6月,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开展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到2017年底,完成了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490个环境违法问题清理整治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又集中力量推进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目前2673个环境违法问题已完成整治99.8%。
(六)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今年以来,沿江多地陆续曝出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问题,威胁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今年2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会同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9部门,组织开展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全面排查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存量、源头、运输和处置能力,厘清固体废物非法转移产业链条,强化监管执法。截至今年6月,完成大排查工作,基本摸清了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存量、源头、运输和处置能力情况,排查出1376处固体废物堆存点已清理完成超过97%。
此外,我们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支持三峡集团开展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处理,三峡集团已与芜湖、九江、岳阳、宜昌等地签署合作协议,首期1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合计投资约15亿元。支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与湖州、咸宁、衡阳、抚州、毕节等城市对接城镇垃圾处理工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开发性金融在共抓大保护、打造黄金水道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国家电网公司推进长江流域港口岸电建设,加快推进三峡坝区岸电发展实验区建设。
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努力,长江一些重要生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据监测,今年1—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Ⅰ—Ⅲ类)比例为77.2%,较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8%,较2015年底下降4.6个百分点,长江水质正在逐渐改善。
三、以黄金水道为重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河。这几年我们在长江经济带交通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推动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积极推动与区域外交通联结联通,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的优势和效益开始显现。
(一)不断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航道区段标准、船舶标准、港口码头管理、通关管理“四个统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已全线贯通,5万吨海船可直达南京;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完工,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完工后水深达6米,万吨轮船可达武汉。充分挖掘三峡枢纽现有船闸潜力,世界上最大的3000吨级三峡升船机建成并试通航。稳步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2017年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1.38亿吨,2018年预计1.42亿吨,同比上升2.9%。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累计完成拆解改造老旧船舶3.9万艘,新建示范船202艘。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建成投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持续增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大宗商品及集装箱中转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鼠浪湖40万吨矿石码头投运。武汉长江中游、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服务功能持续提升。长江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口岸、运输方式、商品全覆盖,海关直接放行报关单量达85%以上。
(二)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加快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今年7月,我们印发了《推动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的行动计划》,12个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4个已经开工。积极推进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系统建设,武汉至洋山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宁波舟山至马鞍山2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完成首航任务。重庆渝新欧等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三)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已建成通车,武九、西成高铁和兰渝铁路开通运行。具有标志性的沿江高铁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江苏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湖苏沪高铁、重庆至黔江高铁项目可研已批复,重庆至武汉铁路正在抓紧研究论证。沿江高铁全线建成后,上海至成都、重庆运营里程分别为1898、1594公里,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2.2、10.7小时分别缩减至6.8、5.3小时。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断头路”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速公路省际待贯通路段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贵州镇雄至毕节公路毕节至二龙关段(黔滇界)等5个项目建成通车,成都至丽江国家高速公路华坪至丽江段等21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另外18个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湖北十堰机场、云南沧源机场、江西上饶机场、云南澜沧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机场、武汉天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成都新机场、上海浦东、贵阳等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湘西、荆州等一批新建支线机场项目开工建设。
四、加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着力强化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对外开放新优势。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重要引擎,发挥着战略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创新转型成效初显。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推动70家国家高新区建设和上海、安徽、四川、武汉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2017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9%。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例如,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
再以江苏省张家港市关停东沙化工园区为例,该园区始建于1993年,规划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距离长江4公里左右,有着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转型关停之前,区内共注册企业39家,其中37家化工企业,占地近2800亩,厂房面积约49万平方米,职工3000多人,现已转型为东南工业区,规划以海洋工程装备、环保装备以及新材料产业为主。据测算,全区化工企业停产后,每年可减排COD1189.24吨、氨氮27.02吨、二氧化硫1533.41吨、氮氧化物550.75吨,减少危废产生量2027.5吨,节约标煤约15万吨,不仅污染减排得到了有效落实,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产业质态也将跃上一个新台阶,新园区将引进并发展智能装备、非化工新材料、装配式建筑和汽车配件等高端产业,打造成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此外,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上海崇明、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等地,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多年位居省市前茅,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沿江城镇化格局进一步优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构建。大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城市群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重庆、成都、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国248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中,长江经济带有81个。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浙江省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批产城融合特色小镇成为双创的主基地。
(三)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浙江、湖北、重庆、四川等自贸区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和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共进,加快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建设,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运量快速增长。今年1—11月,长江经济带开行中欧班列3562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63%,同比增长67%。特别是重庆果园港发行水铁联运中欧班列,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2017年沿江11省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3.7%。2018年1—9月份,沿江11省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5106亿元,增长16.1%,占全国的44%。
经过不懈努力,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3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44.1%,占全国比重比2016年、2017年分别提高0.9和0.4个百分点。2018年1—11月,长江经济带合计税收占全国比重为44.9%,比GDP占全国比重还高0.8个百分点,说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和效益的优势十分明显。再结合上面提到的水质好转的数据,就能够进一步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五、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合力不断增强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我们着力在“共”字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共抓大保护合力。
(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针对长江流域“横向多部门、纵向多层级”“多龙管水、多龙治水”的监管体系,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起草《关于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经中央批准同意,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起草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坚决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坚决把产能严重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管住。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印发实施《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完成首次2018年1—9月长江水环境质量预警,初步实现长江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统一监测、统一发布。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研究制定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方案,激发沿江生态保护动力。2017年和2018年,中央财政分别下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30亿元和50亿元。奖励政策实施以来,云贵川3省签署赤水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安徽、江苏、浙江、重庆、湖北、江西等省市相继建立了省内生态补偿机制。
(二)推动铁腕治江。针对长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量大面广的问题,今年5月,我们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污染长江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要求沿江省市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污染长江违法犯罪行为。仅今年1—11月就已侦破刑事案件3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70余名,形成有效震慑。目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等都建立了长江经济带联动机制。同时,我们督促有关部门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现案情通报、案件移交、联合办案、案件咨询等无缝衔接。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全国人大环资委正开展立法调研,预计明年底可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
(三)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有效推进。2016年以来,我们会同沿江11省市建立了长江经济带“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在跨界污染防治、横向生态补偿、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一批合作成果。长江下游3省1市率先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随后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签署《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签署《关于建立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协商合作机制架构,并在落实工作部署上取得一定成效。近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上海、江苏、浙江、安徽3省1市的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各自省(市)的《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首次在一个区域内各省级人大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事项决定,这对完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意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l2月14日韩正副总理主持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播放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从这部片子反映的问题来看,一些地方对共抓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主体责任尚未落实,推动工作的精准度尚不够,长江经济带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环境风险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违法违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共抓大保护工作推动新机制,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再发现问题、再整改,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巩固问题整改成果基础上,推进标本兼治。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治理“4+1”工程的实施,以钉钉子的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