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让贫困退出历史舞台
2019-03-08林西县人民政府
林西县于1986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7 年,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10 人实现稳定脱贫,29 个重点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贫困发生率降至1.64%。2018 年7 月25 日,林西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成为全区首个“摘帽”的国贫县。
产业“掘金”铺就致富路
多年来,林西县形成了以矿产冶金、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建工建材为支撑的工业格局,以甜菜种植、肉牛养殖、林果种植为主的农牧业体系。通过大力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让产业发展在全县脱贫攻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取得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的良好效果。
“通过政府帮扶和自己的不断努力,现在我家有了果园、大棚和养殖场,年收入可达3 万多元,终于可以摘掉‘穷帽子’了。”曾经的新城子镇七合堂村贫困户吕忠申笑着说。从被村里定为贫困户到成为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他用勤劳在产业发展的大潮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脱贫故事。
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介绍,林西县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牧业“5531”工程和构建“1+4+5”产业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依托一个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就可获得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和资产性4 方面收入,以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让产业扶贫扶到点儿上、扶到根儿上,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快车道。
2017 年,林西县对8 个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充分给予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的权利。因地制宜培育农牧业主导产业,新增设施农业9220 亩、中药材2 万亩、经济林1.2 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经济林3万亩,发展优质牧草2.6 万亩,肉驴存栏3.4 万头,肉牛存栏15 万头,家禽饲养量150 万羽,共带动1751 户、3468 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增收4000 元以上。
易地搬迁“摆脱”落后条件
在五十家子镇东边墙移民新村的刘勇家,村会计兼光伏发电技术员孙建伟正帮着维修光伏发电配电箱。
孙建伟说:“村里每4 户用1个配电箱,每户每天发多少电、收入多少钱,通过电表上的数字就可以算出来。”靠发电就能有收入,这可是刘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现在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房顶上还有太阳能发电,坐在炕头上一年就能进账3000 多元,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刘勇说。
刘勇发自内心的喜悦得益于五十家子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镇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将搬迁安置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对和刘勇一样的贫困户26 户、86 人以“拔萝卜”的方式迁出,新设了东边墙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同时建设光伏发电工程,进行集中安置、集中管理、集中扶贫、集体脱贫。
截至2015 年底,林西县农村土房比例还高达68.7%,其中C 级危房31965 处、D 级危房3594 处。为解决这一脱贫难点,林西县积极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采取“易地搬迁+光伏”“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产业园区”等模式,让群众挪出穷窝、增加收入。
2016—2017 年,林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75 户、3281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7 户、2695 人。集中安置区发展光伏扶贫产业30 处,发展设施农业产业11 处、养殖产业6 处和乡村旅游产业4 处。如今,整洁、美观、现代的新农村已成为林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寻常景象。
健康扶贫“护航”贫困群众
“太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了,一周两次透析,算下来全年自己只需负担3000 元,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好好看病了。”说起“1351”健康扶贫工程,家住十二吐乡十二吐村三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华激动地流下眼泪。
自2017 年1 月1 日起,林西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1351”健康扶贫工程。当年,有15107 人受益于此,累计救治各类贫困人口住院患者9372 人次,报销医疗费用8069 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救治慢性病患者9169 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44 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95%。同时,林西县还注重加强低保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将全县9741 名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和五保救助范围。
2017 年,林西县救治国家规定的9 种大病及股骨头坏死等一次性可治愈大病340 例。大病住院患者平均个人自付费用由原来的20555 元下降至政策内的3000 元,同比下降83.5%。完成52 名贫困人口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并通过“带量采购”方式降低费用,贫困户政策内医疗费用只需自付3000 元即可治疗,极大地节约了医疗成本,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