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动机理论视阈下英语教学激励策略研究
2019-03-08张亚蒙
◎张亚蒙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开始重视在课堂中应用激励策略。从那以来,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制定语言学习者的激励实用原则,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理论基础,但还需通过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来分析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在中国,这个问题直到21世纪初才引起很多关注。大多数出版物是对国外做过的工作的回顾或激励战略发展的总结,如季明雨,2003;①秦晓晴,2005;②文秋芳,2003;③王初明,2004;④赵娜,2005⑤。他们努力找出教师推荐认可的激励策略,认为这些策略非常重要,并根据调查问卷中教师教学实践的反馈,提出了一些实际原则。但是,教师使用什么策略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没有被充分研究。
如今对大学教师在国内课堂上的激励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由于问卷是一种流行和方便的方法,笔者倾向于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它。虽然国外版本的问卷在某些教育背景下被证明是有效和令人信服的,但由于文化差异,它可能不利于在国内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因此,有必要为中国高校教师制定一个情境依赖激励策略的问卷。
Dornyei(2007)⑥制定51项激励策略量表,通过测试激励策略的重要性及使用频率来寻找激励学生学习二语的最佳策略。其后来对这51项激励策略量表进行进一步筛选及更新,完成了35项激励策略的量表。
Dornyei根据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进行删减修改后总结为40项激励策略量表,并且采用此量表对某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进行问卷测量,从而得出其所在学校的激励学生学习二语的最佳策略。它可能更加有助于大学老师在国内语境更全面地了解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因为用于收集定量数据的问卷是专门针对目标受试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
Dornyei提出了一个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激励策略体系。这分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得到了一些宏观战略的支持和一些具体的动机技术。
第一,创造基本动机条件:适当的教师行为、愉快和互助的课堂气氛、具有群体规范性以及凝聚力的学习者群体。
第二,产生初始动机:提高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关联价值观和态度,提高学习者对成功的期待、增加学习者的目标定位。
第三,维持和保护动机:进行学习刺激,以激励的方式提出任务。
第四,鼓励积极回顾自我评价:促进激励归因、提供激励反馈、增加学习者满意度,以激励方式提供奖励并取得成绩。
Dornyei和Csizer根据收集到的定量数据,总结了一套宏观策略,即“激励语言学习者的十诫”(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这十项推荐的激励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激励语言学习者的十诫(Dornyei&Csizer,1998)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述个人信息,如性别、教育背景、授课内容、所授课学生的大学年级和水平。在第二部分,120名选定的教师将被要求回答问卷中30个激励策略的重要性程度评分,以及他们在课堂上使用过的频率程度评分。同时,120名选定的学生将被要求回答问卷中30个激励策略重要性程度评分,以及他们认为教师使用激励策略的频率的评分。评分标准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在重要性的评分上将采用从“不重要”到“很重要”来进行表述,而使用频率的评分将采用从“很少”到“很经常”来进行表述。
重要性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前10个策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激励策略,分别是:第一,感知到重要并经常使用的激励策略;第二,感知到重要但未充分利用的激励策略;第三,感知不太重要但常用的激励策略。
下文将进行分别讨论。
1.感知到重要和常用的激励策略
感知到重要和经常使用的激励策略是指在表2、表3中出现的激励策略,内容相同但顺序不同。
表2 激励策略重要性前十位排序
(续表)
表3 激励策略使用频率前十位排序
这些策略是: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愉快和鼓舞人心的气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对学生进行任何比较;适当地准备课程;使学生熟悉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课堂目标结构更具合作性而不是竞争性。
教师相信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励语言学习者,并经常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气氛是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他们将渴望表达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反之就像“喋喋不休的孩子一样”。“对学习情境的态度”是众多复杂动机中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任何老师都知道,由紧张的氛围所造成的学生焦虑是破坏二语学习动机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通常鼓励教师通过信任学生并经常赞美他们来创造愉快和激励人心的气氛。
在某种程度上,鼓励被认为是教授学习者最有效的方式。当学生觉得自己不优秀时,他们通常不愿在教室里展示自己。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不断鼓励他们,学生的表现可能比他们认为自己能做的要好得多。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实用的原则,即避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任何比较。面对同学压力,大多数人,特别是相对较弱的人,可能会紧张或尴尬。它有时会导致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已经被发现是阻碍二语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尤陈静,1997⑦)。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学习者肯定是被动的。面对大学生,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入目标语言知识的方式,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世界。
这些策略之间有一些共同之处,也就是说,他们都关注学生的心理过程,并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比较。此外,前者非常重视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当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时,教师可以定期执行一些基于小组的现实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共同的责任来完成它。当一个人缺乏动机时,学生可能会想象未来将落后于周围的同学甚至被同学嘲笑,因此而促使他们加快学习的步伐。这样,老师成功地将同伴压力转化为同伴支持来激励学生。同时,加强了同伴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2.感知重要但未充分利用的激励策略
感知重要但未充分利用的激励策略是指出现在上述重要性表中但未在频率表中列出的激励策略。这些策略是: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衔接;选择有趣的任务;带来幽默、笑声和微笑。教师认为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励语言学习者,但很少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使用它们。
这可归因于一个原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据推测,支持者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许多解释:没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激励活动;教室太小,不适合某些教学活动;这些激励策略是多余的;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积极学习更多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决定课堂教学模式的是教师,教学相关事情取决于他们自己。也许有些教师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使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或是把幽默带到课堂上,但一直坚持到最后才是最需要提倡的。
3.感知不太重要但常用的激励策略
感知不太重要但常用的激励策略是指出现在上述频率表中但未在重要性表中列出的激励策略,它们是:如果条件允许,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言教学;指出错误:它们是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使用肢体语言辅助语言教学,例如眼神接触或手语。
虽然这些策略不是重要性表的一部分,但它们在频率表中的高位可以显示其实际意义。
这些策略都利用外部力量来协助语言教学:多媒体技术和肢体语言。有一些话是很难说出来的,但你可以借助一段视频或音乐,或一些手势。这是微妙的,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在应用它们的过程中的激励策略。
总之,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励学生,而不是如何激励教师。与教师的自我报告和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做法的反馈,是一个很少谈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开发针对适合实际情况和特定群体的激励策略的实用和系统列表,或者进一步确认已经开发的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注释:
①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外语界》2003年第3期。
②秦晓晴:《成功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外语教育》2005年第3期。
③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④王初明:《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⑤赵娜:《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再思考》,《雁北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⑥ Dornyei:《The Use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Language Instruction:The Case of EFL Teaching》,《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07年第1期。
⑦ 尤陈静:《Fine Mapping of the Human Renal Oncocytoma-Associated Translocation》,《Breakpoint》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