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现状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调查
2019-03-08刘艳星曹新妹
李 萍 ,刘艳星 ,曹新妹
(1.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6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对社会赋予的职业角色的承认,自内心接受该职业,并对它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1]。护士职业认同是指在职业形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2]。工作投入是个体的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体现了工作中的高能量水平、专注感和强烈的认同感,表现为活力、奉献、专注3个方面的特征。作为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是个体工作潜能的发挥及工作效果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也对患者的安全结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一些关于综合性医院、儿科、肿瘤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方面的研究报道[4-7],结果说明职业认同是个体应对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内因。本研究通过对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现状与工作投入开展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现状,分析其职业认同现状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为切实有效地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投入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9—10月在上海市6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就职的临床一线护士。纳入标准:临床在职注册护士;工作年限≥1年;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非所在医院工作的注册护士,包括进修生和实习生;调查期间未在医院工作的注册护士,包括外出进修、病事假及退休护士;辅助科室、后勤及供应室的护士。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称、职务、护龄及月收入等。
1.2.1.2 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occup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s scale)[2]该量表包括职业认知 评价、职业社交技巧、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自我反思、职业社会支持5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61~90分为职业认同水平偏低,91~120分为职业认同水平中等,121~150分为职业认同水平高。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38。
1.2.1.3 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 (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UWES)[8]该量 表由我国学者张轶文和甘怡群引入并检验其信效度,包括活力、奉献、专注 3个维度,共 15个条目。量表采用 Likert 7级计分,“从不”为0分,“很少”为1分,“几乎没有过”为2分,“有时”为 3 分,“经常”为 4 分,“频繁”为 5 分,“总是”为 6 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90分,均分 <2为低等水平,>4分为高等水平,2~4分为中等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90,3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79、0.74和 0.75。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前由研究者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调查用语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调查员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方法等,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发放调查问卷,做填表说明,确保问卷由本人独立完成。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结束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42份,收回442份,其中有效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量表得分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对护士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一般情况 共调查护士436名,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3.2± 8.4)岁。其余情况,见表1。
表1 精神科护士一般情况 (N=436)
2.2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得分 见表2。
表2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得分 (N=436,分,x±s)
2.3 精神科护士工作投入得分 见表3。
表 3 精神科护士工作投入得分 (N=436,分,x±s)
2.4 精神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分布情况 见表4。
表4 精神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分布情况 (N=436)
2.5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相关性 见表5。
表5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相关性 (N=436)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现状 表2结果显示,436名护士的职业认同评定量表总分均值为(99.72±15.60)分,低于其他护士群体的平均职业认同水平[2,5-8],但与儿科、肿瘤科护士职业认同水平基本一致[3,9]。说明精神科护士和儿科护士、肿瘤科护士一样作为特殊的专科护士,职业认同普遍不高。各维度得分中,其中职业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得分较高,职业认知评价最低,说明精神科护士总体对从事的精神科护理这一职业认可度较低,且其职业认知评价低是导致职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低的主要方面。分析原因,职业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得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精神科护士认同从事护士职业工作稳定、收入保障等亦有诸多优势,有作为护士群体的正性积极体验。职业认知评价最低,可能的原因是与其他科护士相比,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住院精神患者的特殊症状如幻觉、妄想、攻击行为、自杀、出走等)给精神科护士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使她们在完成普通护理工作的同时,还需提防或处理精神患者的攻击等意外事件。患者治愈效果不明显,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难。目前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多为长期住院患者,仅本次调查的6家医院长期住院患者均占到病区患者数的70%以上,住院时间均在3~30年不等,有的甚至更长。护士长期面对这些患者,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会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现象,有些看法认为精神科护士整天和“武疯子”打交道,是护理工作的最底层,这些都导致她们的职业认知评价低。因此,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知评价,从降低其职业风险,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积极探索有效的患者管理模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等方面着手,帮助精神科护士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成就,进而切实改善其对职业认知的评价,提升其职业认同水平。
3.2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投入现状 表3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投入总分均分为(43.78±21.24)分。表4结果显示,投入中等水平占比46.56%,低等水平为30.05%,说明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投入现状总体不理想,处于中等及偏低水平。各维度得分,奉献最高,专注最低,说明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科护理的专注度欠缺。这与已报道的其他科护士相关研究结果[5-7,10-11]不一致,与邵静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虽然精神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护理,没有繁重的护理技术操作,护士大部分时间和患者在一起,陪着患者一起开展生活和职业技能训练,与患者谈心,疏导患者,患者和家属都对护士非常尊重,非常依赖,这给护士带来很强的工作自豪感,但由于护理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重复,缺乏一定难度与挑战,加上精神科护理发展总体比其他科慢、护士的个人职业发展较为受限等,导致精神科护士总体招录困难,现有护理人员流动较少,整体队伍相对缺乏朝气与活力。另外,随着医改的深入,优质护理模式的普及,患方、医院、社会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神科护士在压力大、风险高的现况下,其收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却普遍低于其他科护士。精神科护士工作投入普遍处于中等及偏低水平,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职业专注度低。工作投入作为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已得到充分的证实[13-14]。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目前精神科护理队伍的工作投入现状,针对可能的原因,除了从政策收入方面适度提高精神科护士待遇,还可以从培养专科护士的角度出发,制订精神科护士职业发展规划,引导护士挖掘精神科护理的内涵,从心理护理角度出发形成精神科护理特色,打造专业护理品牌,提升整体精神科护理的社会美誉度,进而推动总体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投入不断提高。
3.3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呈显著的正相关 职业认同是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评价。其形成的工作动力更具自觉性与积极性,作用更持久、稳定。职业认同一旦陷入危机,个体内在的工作动力将受到严重影响[7]。表4结果表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职业认同维度也与工作投入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中职业认知维度与工作投入每一维度相关系数均>0.4,中等程度相关。说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与其工作投入密切相关,其职业认同感越高,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其中职业认知影响其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精神科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认同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在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社会认可度不高、组织规模、薪水、人员编制等因素较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的现状下,可针对影响其职业认同度的内因,着眼于护士的职业认知(如主要涉及个体的自尊、成就动机、自我形象等,这些更多取决于人们的主观体验和认知),开展有效的职业认知干预举措,引导精神科护士理性地转换视角,从内心深处认可这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士的工作投入度。
4 小结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及工作投入现状均处于中等及偏低状态,且其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职业认知是影响其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认同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职业认知,进而提高其工作投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