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民政无小事 点点滴滴为民情记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民政办主任徐红芳

2019-03-08

中国民政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残疾人

今年47岁的徐红芳,从1992年开始从事民政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27年。“回首27年来的工作经历,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最美齐鲁民政人”徐红芳说。

从极不情愿到踏实奉献

刚从学校毕业时,徐红芳对从事民政工作心里还有些不情愿,甚至差一点当了逃兵。“当初被分配到民政办时,因为所学专业与民政工作根本不沾边,感觉很苦恼、很纠结,一度萌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她彻底改变了对这份工作的看法,也认清了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

那是刚上班的第二个月的一天,一位60岁左右的农村大娘突然闯了进来,蓬头垢面,站在那里也不说话。徐红芳心里一惊,怯怯问道:“您想做什么?”那位大娘把手指向门外。她顺着看过去,院子里有一辆破旧的手推车,车上坐着一位肢残老人。

徐红芳走过去问他:是哪个村的?来民政办有事吗?老人说他是颜三村的,家里没有饭吃了,让老伴带着他来民政办要点钱买饭吃。老伴智力残疾,家里还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因为当时还不了解情况,徐红芳就让他们先回家了。

徐红芳在社区居民家走访

随后她联系上村干部,一起去老人家走访。来到老人家里时,徐红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三间破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根本不像是人住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困难的家庭?街道上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户?

想到这里,徐红芳心里很难受,暗下决心,要通过调查掌握更多困难家庭的情况。3个多月后,徐红芳把街道所有行政村全部走访一遍,了解了每个村有多少残疾人,有多少需要救助的困难家庭,分类造册后向领导提出了救助计划。

在走访中,最让徐红芳难忘的,是困难群众看她时饱含期盼和信任的眼神。是那眼神,让她如坐针毡,让她掂量出民政工作在百姓心中的份量,更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肩头的重担;是那眼神,如一片阳光照亮了苦闷的她,让她不再彷徨、不再纠结,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坚定了她干好民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一枝一叶总关情

“做基层民政工作,每天面对的大多是困难群众,日常经手的也都是些琐碎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关乎无数个困难家庭的冷暖安危,对他们来说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徐红芳说。

肖家村的残疾老人肖西广,以前一直住在村边的一间小房子里,作为一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年轻时的生活还过得去,现在年龄大了,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日渐拮据。徐红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但为他申请了低保,而且积极向上级争取了3.5万元的建设资金,帮老人盖起了房,还配套了部分室内设施。搬进新家的时候,肖西广老人激动地对她说:“徐主任,我这辈子都没有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感谢政府!”

那一刻,面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从心底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徐红芳觉得只是帮他落实了政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虽然基层民政工作者每天办理的都是群众的琐事,但也是事关党群、干群关系的“大事”。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才能当好群众与政府的“连心桥”。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徐红芳对待群众不但有热心、有爱心,更有耐心,不怕麻烦。阜城店村困难户鞠占军,妻子因病致残失去劳动能力,儿子还在上学,生活确实困难。但是因其女儿已经就业,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不能再享受低保待遇。取消待遇之后的鞠占军很不服气,带着老母亲还有妻子一起来到民政办,把被子铺到大厅地面上,赖着不走,要求重新享受低保待遇。徐红芳耐心地听他们发完牢骚,再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讲解政策,表示取消低保并不等于对他们的困难生活视而不见。

当全县残疾人护理政策施行后,她及时为鞠占军的妻子办理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又自掏腰包,帮助他的儿子交上了300元的学费。鞠占军看到徐红芳为他们全家忙前忙后,还用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内心深受感动,再也没有向政府提出过任何不合理要求。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却让徐红芳更深刻地认识到,低保工作给民政部门和民政干部形象带来的影响。为增强低保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她专门抽出时间,带领工作人员对街道所有低保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低保公示、集中复核等制度,集中力量解决人情保、关系保问题,在全县率先对低保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以后新增的低保对象,除严格审核程序外,为了避免村干部走过场,每一户的民主评议会议徐红芳都亲自参加,有些村因为村民代表白天外出干活不好安排,就请他们晚上评议,不管安排到几点她都按时参加。现在广饶街道的低保工作,不但建立了低保动态管理长效机制,而且做到了公开透明,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

舍小家为大家

“官不大事不少”,这是熟悉徐红芳的朋友,对她工作状态的一种调侃。自从事民政工作以来,徐红芳始终把困难群众当亲人,满腔热情,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室里每天人来人往,面对每一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不管是孤寡老人、优抚对象还是城乡低保对象、残疾人,她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针对他们提出的诉求,耐心地讲政策、讲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都能让他们满意而归。

其中也不乏这样的群众,“我没有回家的路费了”“我自行车坏了,回不去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吃饭呢”……对这些群众,每次她都是慷慨解囊,10元的路费、8元的修车费、5元的饭钱……虽然钱不多,但徐红芳深知这对于一个人遭遇困境、遇到难处时的意义所在。多年来,她早已记不清参与帮助过多少救助对象。

在平凡的民政工作岗位上27年如一日,徐红芳总是把生活最困难、情况最特殊、最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众牢牢装在心里,处处予以帮助,并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对待。

然而对于自己的家人,她却始终没有做到“尽职尽责”,特别是愧对自己的母亲。母亲因患脑血栓在轮椅上度过了七年的时光,而徐红芳因为平时工作忙,回家少,照顾母亲更少。2015年,她好不容易趁休假把母亲接来住了一周,尽了自己的孝心。马上就要开始上班了,但是母亲不愿意回去。看着母亲那渴望无助的眼神,徐红芳的心都要碎了,最终她还是“狠心”把老人送回了老家。母亲回家后不久就病了,因为工作忙,老人住院一周,她只在身边陪了一天。母亲弥留之际,徐红芳没有陪在身边,没有和老人说上最后一句话!每次想到这里,徐红芳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没有尽到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成了她今生最大的遗憾。对天堂的母亲,除了思念,还有深深的内疚。

翻开徐红芳的工作日记,看着每天紧锣密鼓的日程,不由得让人感叹基层民政工作的繁忙与复杂。从事民政工作这么多年,她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件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当看到残疾人得到救助,孤老有所依托,无房户住上高标准的安居房,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的时候,她就觉得苦得其所,累得其所,她的人生价值也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体现和升华。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残疾人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中需要加以推动的重点工作
我骄傲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