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
——我国互联网管理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2019-03-08朱鸿军
文/朱鸿军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习总书记非常准确地把脉中国互联网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互联网管理战线的部门和同志来说,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根据互联网传播规律,着重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进而提高整个互联网管理水平,让互联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紧迫和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客观来说,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经历初期的“管理滞后”到之后“管理过猛”的两大阶段后,党的十八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互联网管理事业正迈入一个新时期,需根据互联网规律进行科学管理并尝试将这样的理念落地。目前离建立科学互联网管理体系、实现互联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集中来看,突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管理思维依然落后,先进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囿于传统惯性管理思维,创新精神不强,互联网思维不足。众所周知,从媒体的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与传统媒体有着质性差别的新兴媒体,从产业的角度看,互联网是与一般产业有着根本性区别的新兴产业,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也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有着革命性的不同。为此,依照传统管理思维来进行互联网管理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排异性和无效性,正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三强调要依照互联网规律来用好网、管好网。但实践中,一些管理部门习惯“依葫芦画瓢”,用传统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来管理互联网,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因政府管理方式本身而成为“社会舆情”引爆点的现象。第二,管理理念过于保守,开放程度不够。因互联网不断迭代更新而带来的不可知性和互联网的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强大负向效应,一些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时常对互联网产生畏惧、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也容易驱使他们对互联网趋向保守管制,面对民意风声鹤唳,面对不同声音简单删帖,面对创新做法不敢尝试。
2.顶层设计较为分散,统一性不强。将整个世界“一网打尽”,让整个人类社会“人人相连,人物相连,物物相连”,是互联网努力实现的理想状态。这意味着互联网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曾经承担了网信办交办课题“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十三五规划”,在调研中发现,仅互联网内容建设环节就几乎涉及所有中央部委机关,不仅包括与互联网内容密切关联的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等,而且还包括与互联网关联不大的部委如农业部、公安部、财政部、卫生部等,这些部委也都有自己的互联网+计划,并且这样的计划都对所在行业来说有着重大影响。为此,从宏观管理上来说便需要国家在互联网整体发展中有“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计划。但现实却是各个部委机关都在做着自身的互联网规划,即便像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这样的互联网专职管理部门在做规划时也更多是从本部门所辖职能的角度来设计,因此这样的规划难免会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全局视野不足,局部考虑过多”的现象。这样“众人规划”的格局既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大大降低互联网管理的效率。
3.管理手段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突出表现为互联网管理中行政的“有形之手”过长,市场的“无形之手”运用不够。崇尚自由、开放、平等的互联网与主张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有着相同的核心文化基因,理论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是最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理论和实践也同样表明较多采用市场“无形之手”更能将互联网管理柔性化、有序化。但现实的互联网管理中,行政之手干涉太多,这种政府部门总冲在一线的刚性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以下弊端。
第一,“外行领导内行”。行政管理人员不处在互联网发展的一线,信息获取的不充分和实际经验体会的缺乏,很难使其与时俱进地准确找到和解决互联网的真问题和新问题。在去互联网企业调研的过程,经常听到一线人员反映,来访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是“说外行话,做外行事”,内心非常抵触反感。
第二,管理部门处于“疲于应付”状态。互联网涉及的面太广、变化太快、新问题新现象太多,而互联网行政管理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的日常接触中,他们苦水倒的最多的便是工作始终处于“白加黑,五加二”的超负荷“疲于应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以下三大较为突出的管理问题。
一是管理方式容易简单粗暴。“时常听见网民说,我们只会删帖,换他来干,就知道删帖,一删了之,最简单,最安全”,“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慢慢鉴别这个帖子删了民众会不会不高兴,我们知道只要有不安全的帖子没被及时删除,那就得担责任”,一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这样说到。
二是“消防救火式”管理有余,长效机制缺乏。“事太多了,我们只能是哪里有火去哪里灭,而且是哪里的火情更大,我们去哪里灭”,“我们也知道这样管理方式是‘懒惰式勤奋’,应该建立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但日常事务已经够多,哪有精力去琢磨”,另一政府相关管理人员抱怨。
三是引发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行政管理介入过多,如果管理有效,民众会认为这样是政府职责所在,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管理不善,就会直接引发民众的不满。实践中已出现较多因互联网管理不善而引发民众一片差评的事例甚至社会舆情事件。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
如何建立科学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实现互联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项世界性难题,对我国而言,这也是项庞大持久的工程。针对以上我国互联网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应对建议。
(一)搞懂“互联网思维”,以积极开放理念管理互联网
1.搞懂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大家都提到,要遵循互联网规律,以互联网思维管理互联网,但互联网的规律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不仅管理者不清楚,而且学界业界也没达成共识。如果这个前提没有清楚,那以互联网思维管理互联网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目前亟待学界业界和官方对其加强研究,尽快达成共识,并让其具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指导理念。
2.克服畏难、畏惧心理,以积极开放的理念管理互联网。互联网的管理的确很难,一方面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影响都决定了即使再难,我们也应该加以克服。另一方面,从事实来看,互联网管理并非无规律可循,只要克服畏难、畏惧心理,主动接触互联网,研究互联网,摸清互联网规律并以其更新迭代传统的管理思维,以积极开放的理念管理互联网,那就能使我国互联网空间清朗有序。
(二)加强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建立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机制
1.明确分工职责。联合各触网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业界学界专家,从国家层面设计整个互联网的宏观规划,包括互联网内容、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等各层面内容,并将各自归口管理部门的分工职责明晰化,及时向社会公布。
2.强化中央网信办的管理职能。中央建立该部委的目的就在于统一互联网的管理,解决“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不足,现今看,中央网信办自成立以来的几年看似扩张很快,但事实上还在诸多应该涉足的领域而处于缺位状态。再有,应建立互联网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既包括长效机制,也包括临时应对机制。
(三)逐步建立以法律、经济、社会等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1.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治手段。法律是现代社会民众最认可的规制手段。互联网问题解决的大量实践,只要是依法治理,即使民众对法律规定本身有争议,但也会认可依法处理的结果。当前来看,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治手段重点在于: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让互联网管理有法可依。当前互联网空间的法律法规盲区太多,重叠矛盾太多,亟待完善;二提高互联网管理执法的依法明确性。当前一些互联网管理中号称依照某某法律进行执法,但究竟依据什么法律却含糊其辞,对此民众的意见很大。
2.加强互联网管理的经济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基金、拨款、税收等方式来对互联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扶持壮大重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体制内的互联网企业,如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公司,通过管理好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依托来进而管理更大的互联网市场。
3.壮大互联网管理的社会管理。一方面发展壮大互联网各领域的行业组织,让其逐步成为互联网管理的中间力量,另一方面提高全民的互联网素养,尤其是着重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逐步建立全民网络素养的训练教育体系。
4.让互联网行政管理手段更科学。互联网行政管理手段更多运用在政策的制定、重大事项的调控等领域。此外,着力加强互联网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网络管理能力,建立网络行政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的指标。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迈入新时代,正踏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程中,互联网作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尽可能消除互联网的负向效应,最大限度释放它的正向作用,让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