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红色历史的传承人
——记吉林省汪清县老促会副会长金春燮
2019-03-08王桂霞张培英
□王桂霞 张培英
这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朝鲜族老人,在十多年时间里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协调修建了86座抗战烈士和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纪念碑,编撰了40余本100多万字的抗战书籍资料,建立了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办了一家革命英烈网。2013年,他被评为年度“感动吉林人物”。2015年,他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就是吉林省汪清县老促会副会长金春燮。
为建烈士陵园他掉了20斤秤
金春燮今年71岁,退休前曾担任汪清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退休后,他相继担任了县关工委主任、县老促会副会长。
汪清是革命老区,是抗战时期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和王德林、魏拯民、周保中、陈翰章、李延禄等著名抗日名将都曾在这里参加和领导过抗日斗争。
1934年3月,曾担任过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的童长荣,牺牲在汪清抗日战场上。一次,金春燮来到东光镇庙沟村抗战遗址,准备瞻仰童长荣烈士墓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杂草覆盖的小土包,四周散落着三四十块拳头大的石头,墓碑是一块仅有半米来高的小木牌。
这一幕让金春燮心绪难平。他说,抗战将士壮烈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保护先烈留下的遗迹。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抗战英烈、民族英雄建碑塑像。”
从2010年开始,金春燮通过各种渠道开始筹集资金,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童长荣烈士陵园。
金春燮找到党政机关领导和过去的老上级、老部下以及一些民企老板,动员他们为建设童长荣烈士陵园捐款捐物。他说,三五千元不嫌少,十万八万元不嫌多,只要大家支持就行。他的真诚和坚守感动了大家,建园资金有了着落。
童长荣烈士陵园选址在距离汪清镇45公里处的深山里,金春燮几乎天天要到施工现场监督指导。他每天早起晚睡,联系施工人员,组织施工材料,督导工程进度,把关建设质量,忙得不亦乐乎。2010年的7天国庆长假,金春燮一直忙碌在工地。
2011年6月,占地800平方米的童长荣烈士陵园竣工。在竣工仪式上,延边州一位领导对金春燮说:“你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童长荣烈士养女童承瑛向金春燮深深鞠躬说:父亲牺牲70多年了,你们还没有忘记他,谢谢你们。
童长荣烈士陵园竣工后,金春燮因劳累过度,体重从72公斤减少到62公斤,病倒在床上。
他为革命先烈立下86座墓碑
在汪清县党史部门帮助下,金春燮利用一年多时间,深入全县各地,对汪清县革命遗址遗迹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汪清共有282处革命遗址,其中177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在汪清这片土地上,涌现出603名革命英烈。
一想到英雄的壮举,金春燮就激动不已。他立下誓言:“要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牺牲的先烈们立碑,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这段历史。”
为了少花钱、多办事,金春燮对立碑的事情始终坚持亲自参加、亲自组织。在墓碑的设计、加工、运输、埋设等环节,他都要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他对工作人员说,既要省钱,又要保证质量,绝不能马马虎虎。
为了选择制作墓碑用的石料,金春燮一连跑了好几天,最终确定了一家石材质量好、产品价格低的采石场。这家采石场距离县城很远,往返一次要4个多小时。立碑那阵子,他一共跑了100多趟采石场。
位于汪清县东光乡的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当年曾是中共东满特委、中共汪清县委、汪清县游击大队、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遗址所在地。给这处遗址群立碑时,金春燮旧病复发,家人让他立即住院治疗。金春燮却带病往返于县城和东光乡之间,一直坚持到立碑工作结束。
金春燮说:“目前,全县已经设立了86座抗战烈士和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纪念碑。这些纪念碑,饱含着英雄的热血,埋葬着先烈的忠魂,不但刻下了先驱者的姓名,也刻下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气概。”
“我年龄不小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
为了扩大宣传范围,金春燮决定建立一个专门介绍汪清县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网站。他克服重重困难,学习电脑打字和操作技术,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网站管理、内容策划等专业知识,开通了吉林省第一家县级红色网站——汪清英烈网。网站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友浏览,点击量逐年提高。
一位民间收藏家看到汪清英烈网后,把他收藏的200多件价值上百万元的侵华日军罪证文物交给了金春燮。他对金春燮说,这些东西放在我这里有些可惜,放在你那更能发挥作用。
在汪清县委宣传部和县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金春燮把这些文物以及其他抗战文物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建立了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参观者达上万人次。
金春燮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编写了《汪清英烈传》《汪清红色记忆》《民族英雄童长荣》等多部近百万字的革命传统教材,策划拍摄了《不朽的丰碑》《历史的呼唤》等6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
金春燮说:“为党和人民奉献余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年龄不小了,时间很紧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我将继续弘扬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为老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