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维度进行高考散文备考

2019-03-07唐云

广东教育·高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散文考查词语

唐云

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维度智慧,吃透教材、分析特征、探求规律,对2020年的散文备考,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一个维度:吃透教材,从核心素养根本上把握全局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有着题材广泛、立意深远、笔法灵活、形散神聚等特点的文学样式。新教材在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散文内容,分别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从这几篇选文来看,主题或是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体现民族忧患意识;或是写人记事,表达人生感悟、生活体验和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之情,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或是表现普通老百姓的人情美、人性美;或是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或是人生哲理的思考,文化的反思等等。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根本,2020年的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我们应当注重文章的思想主题,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民族文化素养。同时,课外大量阅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可以把散文备考和散文整本书阅读相结合。阅读名家名篇,如文化散文名家整本书:余秋雨《文化苦旅》,龙应台《目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等;哲理散文名家整本书:周国平《周国平文集》,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鲁迅的《朝花夕拾》,史铁生《我与地坛》,林清玄《林清玄文集》,毕淑敏《毕淑敏文集》等;写景抒情散文整本书: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冰心《冰心散文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乔叶《我们的翅膀店》等;生活小品文:郁达夫《达夫散文集》,梁实秋《雅致人生》,周作人《周作人随笔》等。

二、第二个维度:细嚼慢咽,从试题考查角度上分析特征

从近三年高考散文考查情况来看,全国卷中,除了2017年全国甲卷考查了林徽因的《窗子》,2017年全国丙卷考查了李娟《我们的裁缝店》,2018年和2019年均不考查散文,其他省市如北京卷、天津卷均有考查。近三年高考散文考查知识点具体如右上表。

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命题思想凸现“立德树人”:紧扣考试大纲,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主题探究四种能力。还特别强调: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思想回归到“以生为本”,凸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

2. 题材选择有大的突破:2017年全国Ⅰ卷和Ⅲ卷均选取了中国散文,均是描写生活琐事,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生活体验;2018年和2019年全国卷均不考散文,全國仅有天津卷考了散文,但是有了大的突破,考了写景抒情散文,主要表达对故乡美景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草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如2019年天津卷《莎丽娃姐姐的春天》“18.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3. 考察侧重点稳中有变:除了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外,还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如对文章重要词语、重要句子意义的理解;对行文结构的分析,如段落的写作意图;对主题情感的探究评价,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评价,等等。

4. 题目设置打破惯例,2017年全国卷由原来的一道五选二的分析概括类的客观选择题,改为一道四选一的分析概括类的客观选择题,2019年天津卷又考了五选二客观选择题;2017年全国卷三道问答式的主观题改为两道问答式主观题。分值由原来的25分降为14分,赋分为3分、5分、6分。

三、第三维度:探求规律,寻找应试答题的规范策略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散文备考,应该探求规律,强化答题规范。

(一)分析结构线索,概括内容要点

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为先导寻找思路。依据线索,梳理思路。要分析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人,是物,还是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2)捕捉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这几年经常考查情感线索,考生应特别重视。

示例:(广东湛江2018高考模拟题)《古城的呻吟》“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①忧郁、茫然;②沉重、害怕;③轻松、充满敬意;④怜悯、伤感;⑤赞美、振奋。

解题指导: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根据文章的情感线索,在原文每一自然段中,圈划相关的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如“忧郁”“茫然”“沉重”“害怕”“轻松”“敬意”“怜悯”“伤感”“赞美”“振奋”。

(二)理清局部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段落的作用是指某一段落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总起、过渡、照应、总括等。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②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人深思。(2)中间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衬托(正衬或反衬)③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3)结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揭示主题,强化感情;③委婉含蓄,蕙在言外,引人深思;④呼应开头。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即可。答题时,通常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铺展开来。

示例:(2018年广东惠州高三检测)《碗莲》,“散文结尾部分写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照应文章题目,将“碗”和“莲”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间深厚的文化渊源。②呼应前文内容,揭示文人爱莲的内在原因。③凸显文章主题,表达作者对碗莲的喜爱、惋惜之情。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散文结构之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尾段的三个作用“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揭示主题”来展开答题即可。

(三)理解重要詞语的含义

高考一般考查以下几类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③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④含蓄表达更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⑤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示例:(2017年全国Ⅰ卷《窗子以外》)第2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题指导:这里的“窗子”,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文章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从多方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答题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散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示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等。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种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2)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3)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4)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示例:(2017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和其他行业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业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感到它有独特的意义。

解题指导:划线句子为“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先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的中间,确定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再找出关键词,结合上下的语境,分析其含义,明确“一样”的内涵,从前文中“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业,但从“在一刹那想通了很多事情”则含蓄表达了在做这一行业中,我对生活有了独特的体会和特殊的感情。

此外,要特别注意区分“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和“鉴赏(赏析)划线句子”两种题型的不同之处,理解含义不需要从修辞角度和作用角度答题,而赏析句子则需要从修辞角度和作用角度(结构内容、主旨情感)去答题。

示例:(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请赏析划线句子“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答案:①运用拟人、想象手法;②形象生动写出了使用微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③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情感。

(五)鉴赏语言特色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的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可以从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上体味,还可以从修辞手法体味。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词语的使用方面。看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口语、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2)句式方面。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3)语言特点方面。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通俗易懂等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等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等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等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等特点。(4)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2017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

解题指导:先圈划文中人物的语言,如“回过神来”“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语言很口语化,使句子极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人物對话快言快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最后从整体上总结语言风格,即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分析文本中人称的作用

解答好这类题型,首先要了解各种人称的特点和作用。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运用第一人称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身份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叙述或倾谈。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常在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是以“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人称的作用这类题型在解答时除了掌握各种人称的作用外,还要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及它承载的思想情感。人称的运用或变化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构思技巧,影响读者的情感,因此注意从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等方面解答。理解人称作用千万不能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人称的作用这类规律化、程式化的试题在高考中占很大分量,也是考生最容易掌握的题型。

示例:(2017年高考Ⅰ卷)《窗子》“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题指导:题目要求回答“我”“你”两个人称交替使用蕴含作者的态度,这就要分析作者使用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了描写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这个角度来看,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答题时再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紧扣文本主题来分析。

(七)探究作品主旨,发掘意蕴内涵

新教材改革下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对社会的关注,重视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根据这几年各省市的考题内容,可以把探究题分为三类,(1)鉴赏文本内在的审美价值。发掘“作品的意藴、文化内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或是“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分析文本创作主客观因素,每篇文章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命题者必然会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认知和领悟能力。(3)理解文本延伸的多元命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类题最能反映所谓的探究。(4)结合特点概括,归纳概括时,要结合各类散文的特点,因为不同类型的散文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人记事的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借景、借物抒情的散文,应看其描写了什么景,或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文化反思、哲理类散文,应看其讲述了什么文化知识,表达了什么样的人文关怀,揭示了什么样的生活哲理,进行了什么样的文化反思。近年来特别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个角度的考查。

示例:(2018年天津卷)“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题指导:本题既是原因概括题,更是探究题,要注意答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义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探究“文中的‘我寻找徽墨”的原因,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了探究方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本题需要探究的是文本内在的审美价值,发掘“作品的意藴、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我”寻找徽墨,既是对徽墨的喜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追寻,而“徽墨式微”代表的不仅仅是徽墨的命运,还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式微”,“我”寻找徽墨,体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追求。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散文考查词语
我与风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找词语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