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技巧
2019-03-07刘洋连
摘 要:“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建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数学,这一建议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使课堂生活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学习,不断创新,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基本原则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转化为精神需求,发展数学思维,已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课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 创设生活情境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需要创设生活环境。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周围的小事都可以转化到数学课堂上,使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然而,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多方面考虑,必须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创造为目标,不能以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随意获得的,牵强附会,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里讲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在教学《百十加减法》时,老师创设了一个虚拟公园游玩情境,老师带领学生去了花园、植物园、游泳馆,一堂课中,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展示了几朵花和两张海豚的图片。
在教学《克与千克》时,老师创设了带学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老师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克与千克的知识,下面我就领你们去超市购买学习用品。”老师向学生出示铅笔、文具盒、作业本……
我在乡下支教时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带领学生前往活动中心参观,对农村学生来说,既不熟悉又没有看过它,一个孩子问老师什么是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是干什么的。老师面对同学提问,就讲解什么是活动中心,整整讲了三分钟,同学们仍然还沉浸在活动中心是干什么的思想中,创设了学生不熟悉的情境。最后,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数学学习,甚至一半的学生都忍不住问道:“老师,活动中心能跳舞吗?”
在数学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上,应从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有价值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所考虑,难易程度必须适中。学生对课堂上过于简单的问题不感兴趣,而过高难度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沮丧。设计问题情境必须是有趣味的、有启发的、有思考的、有挑战的和有现实意义的,应该从认知冲突中,熟悉的故事中,学生玩的游戏中,学生实践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
在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100根火柴棍。
老师:你们数过这些火柴棍吗?它正好是100根吗?
生:是的。
老师:那么你在家时是怎么数?
同学们开始回忆在家数火柴棍情景,有一根一根数,有两根两根数的,有五根五根数的,有十根十根数的,有二十根二十根数的。
老师:现在每个同学手上都有100根火柴棍。你知道四个人有多少根火柴棍?
学生们惊呼:400根。
老师:你怎么数得这么快?你们在家里数100根火柴棍花了多长时间,现在数400根火柴棍又花了多长时间,你会花很多时间吗?为何这么快?
这让学生们想到:他们是100根100根数的。
老师:如何100根,100根地数,你们能数到多少?
学生:1000。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能不能数到1000。
课堂问题形成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也探讨了学生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习惯。
(三) 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意义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是声,光和图像的结合,它直观、多变、广泛而有吸引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豐富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和静态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情况下,图像不能为了画面的效果一塌糊涂,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图像,甚至无法看到他们想学什么,也不能考虑音效,过多或许多,增加其他声音,影响学生的思维,或高或低的声音,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追求课堂完美,播放有冲击力照片或者图像,让学生们注意很长时间都无法回到课堂上。这些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为学生提供额外直观、有效的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情境是为教学创设的,如果它适得其反,那么就没有必要创设它了。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解有误区。每一节课都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又是多媒体,又是小组讨论……但是当我们冷静思考时,我们就会感到:数学课现在华而不实,少了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老师教得蜻蜓点水,学生学得心烦气躁……有多少基础知识学生掌握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多少,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刘洋连,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安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