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习体验 提高课堂实效探讨

2019-03-07吴秀萍

考试周刊 2019年21期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实效性。笔者从在“生活”中体验;在“做”中体验;在“比较”中体验;在“试错”中体验四个环节加以阐述。

关键词:关注体验;提高实效;四个环节

布鲁纳提议“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須作为更加能动的认识过程加以开展:学生必须拥有埋头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体验,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丰富孩子的体验,促进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 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体验数学是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生获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将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体积概念,我让每个孩子都回家分别进行一次洗苹果和洗脚的体验,要求孩子先往盆里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把苹果一个一个地往盆里放,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孩子们从洗苹果中观察到往盆里放苹果时水会往上涨,苹果放得越多水也被挤上来越多,从而直观地感受到苹果占有一定的空间,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孩子们在洗脚的过程中也发现当把脚放入水中时,盆里的水也会往上涨,说明脚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课堂上我又让孩子观察不断往杯子的水里放小石块,杯子里的水也会不断地往上涨,说明石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孩子充分体验到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就是物体的体积。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生活体验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感受深刻、易于理解。

二、 在“做”中体验

马芯兰老师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学数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数学课。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课堂上我出示一组图形,学生经观察发现这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引出轴对称图形,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粗浅的感知,在深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我安排了两次让学生剪轴对称图的活动。第一次,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在剪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图形两边会完全一样,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同学没有对折,剪下来的图形两边不会完全一样,那就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第一次的剪图形活动,孩子对轴对称图形逐步明朗,还自主探索出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先对折后再剪”,从中体验到创造的美,创造的快乐。接着我又让学生动手画对称轴,在画对称轴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体验到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会完全一样,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进行了再一次巩固。

三、 在“比较”中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例如《平行与垂直》的两次试教:第一次教学《平行与垂直》,我先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并把它画下来。我从中挑选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的分类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分为相交与不相交两类,另一种是分为三类:相交、不相交,无法确定相交还是不相交。我把无法确定的这一类的两条直线在黑板上进行延长后让学生观察发现相交了,并把它归到相交这一类,接着让学生想象不相交的这一类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不会相交?学生想象后都认为不会相交,我便揭示“像这样延长后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后续判断平行线的练习当中有的孩子对平行线的描述是:平行线的长度要相等,平行线的宽度要一样。对于两条错开的平行线孩子判断时感到困难。这说明孩子对平行线“延长后永不相交”这一本质特征没有体会到位。第二次教学《平行与垂直》,前面部分依然同第一次一样,所不同的是当学生的分类出现:相交、不相交、无法确定相交还是不相交时。我是让全体同学都动手把练习卡上“不相交、无法确定相交还是不相交”两组直线进行延长后比较会有什么发现?孩子动手画后发现无法确定相交还是不相交的这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而不相交的这组直线不断延长后依然不相交,通过对这两组直线的对比不仅丰富了两条直线相交位置关系的外延,更凸显出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延长后永不相交”。两次的教学所不同的是第二次的教学多是让学生动手去画,去比较,去体验,在比较中凸显特征,在体验中深刻内化,使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四、 在“试错”中体验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数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有时错误比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正如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所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出底4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个?很多同学直接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可以剪10个。对于学生的这种解法我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实际动手去剪一剪。学生在实际剪的过程中发现最多只能剪8个,剩余部分的纸长为2厘米、宽为6厘米无法再剪出底4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通过动手剪一剪,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深刻体验到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考虑生活实际。这种寓“尝试错误”于“陷阱”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出错,让学生在自我验证、纠错的体验中拓宽了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丽花.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7(06).

[2]江志峰.把握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

作者简介:

吴秀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