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冯秋萍“仿呢料”与“仿皮料”绒线编结技艺
2019-03-07王楠张竞琼
王楠, 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绒线是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具体传入国内时间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1],近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特殊时期,包括绒线在内的大量“舶来品”于此时进入国内。而绒线真正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则是在民国时期[2]。绒线本身具有轻便柔软、经济实惠的特点,即“只一条线,什么东西都可以织。”[3]于是绒线编结成为近代中国最普遍的一种手工技艺。
当时传播绒线编结技术之人不在少数,其中冯秋萍以其精湛的编结技艺和独出心裁的花型创作,成为一众编结者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编结界不可多得之奇才”[4]。冯秋萍一生共创作了2 000多种绒线编织花样,设计制作出的经典编织作品不计其数。文中以近代绒线编结大师冯秋萍所创作的“仿呢料”与“仿皮料”两种肌理面料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棒针与钩针的基础编织针法,用文字与图形绘制的方式具体分析了这两种特殊肌理的编结方法,并对其形成的外观效果及在服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近代绒线编织所具备的实用与经济、美观与创新等多重价值。
1 基础编织针法
绒线编织通常根据所使用的工具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棒针编织法和钩针编织法两种。棒针法多用于编织片状织物,比如绒线衣、绒线裤、绒线手套等;而钩针法多用来钩出绒线衣的局部花样效果或者是用来编结帽子、围脖、杯垫和抱枕等小件物品。
1.1 棒针编结法
棒针编织法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编结方法。棒针多为竹制,根据绒线的粗细和编织物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棒针。极细绒线用零号针与一号针,细线用二号针与三号针,粗线用四号针与五号针,极粗线用六号针与七号针,在编织过程中使用较多者为三号针至五号针[5]。棒针编织分为两棒针和四棒针两种,两棒针通常一端带圆头,是为了防止针目滑落,在往返编织时使用;四棒针的两端是尖头,任意从哪端编织,在进行环形编织时使用。棒针法“什么东西都可以织,大衣、背心、围巾、帽子、手套、褥子等”[3]都可织成。在棒针编织过程中常用的针法大概有十几种,且都有对应的针法编结符号,具体见表1[6]。
表111种棒针编织基础针法及其符号
Tab.1Elevenbasicmethodsofneedlestitchinganditssymbolicrepresentation
1.2 钩针编结法
钩针编织法,是指用“一只铜锁或骨制的钩针把绒线钩成各种花样”[3]的方法。与棒针编结相比较,钩针编结速度快,图案样式新颖,花型种类多。钩针的材质主要有竹制、象牙制、骨制和金属制等,钩针有长有短,其粗细从零号到十号不等,通常钩针型号的选择要与绒线一样粗。常用钩针编织针法以及与其对应的针法编结符号见表2[7]。
表2钩针编织基础针法及其符号表示12种
Tab.2Twelvebasicmethodsofbeardedneedleknittinganditssymbolicrepresentation
2 两种特殊肌理面料
绒线的基本编织方法带来了常规的外观效果,而若在基础编织技术之上加以变化,则可编织出不同外观肌理的花样。冯秋萍运用棒针与钩针工具,在编结技法上进行创新,用绒线编织出了两种具有特殊肌理外观的面料——“仿呢料”与“仿皮料”。
2.1 “仿呢料”肌理
2.1.1外观效果 “仿呢料”是冯秋萍在绒线编结界的一种新发明。她将细绒线用特殊的技艺方法编织成与呢绒极其相似的料子,使人“远看分辨不出是绒线的或是呢的”[8]。一般呢绒面料质地厚实、坚牢,呢面有短小绒毛和纹路。“仿呢料”肌理面料仿照这种风格特色,改变了原先绒线编织服装较为宽松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与呢料服装相似的挺括外观。这种肌理多以方格或条子为花样,编好后再用钩针加绣配色的花朵或动物花样,模仿的是当时最时髦的呢大衣样式。
2.1.2编结工艺 “仿呢料”编织所用工具包括棒针、钩针和刺绣针3种。为了达到平整紧密的编织效果,对材料的选择要求较高,首先须用细绒线来编织,其次绒线必须具备不易脱散的特点。 “仿呢料”肌理面料所用绒线须两种及两种以上颜色,所用针法为上针、下针、平针和小桂花针等基础棒针针法以及刺绣针的“脱针穿条”方法,在进行紧密编织之后,花样一般为方格或者是条子形状。
冯秋萍曾于1941年用棒针与刺绣针相结合编织成一种条纹花样的“仿呢绒”面料,具体如图1所示[8]。由图1可以看出,所用材料为浅色与深色细绒线两种,共3条,每条以10针计算共33针,以平针来编结,在编结过程中,每一针均须用力均匀,紧密编织。直到将10针编结完之后,可看到一条完整的横丝条,之后的每一条均如此编结。最后用“脱针穿条”的方法,用毛线刺绣针穿颜色较深的绒线二股,在已编结好的平针上面进行加绣,共作3次穿入,完成条纹花样编结。同年冯秋萍又编织了一款赛方格呢绒面料,具体如图2所示[8]。图2中所用材料是夹花红与夹花青两种颜色的细绒线,每个方格正反全结下针,余4行以青色绒线和红色绒线隔行编结平针,最后直条的穿法是用刺绣针单股穿过青色绒线,隔一行穿一针,之后依次而上,第2条每隔一针穿一针,共穿入3条,即成。
图1 穿条仿呢式之一 Fig.1 A kind of striped imitation woolen
图2 赛方格呢之一Fig.2 A kind of Pane Wool Fabric
2.1.3“仿呢料”肌理在服饰中的应用 最具有代表性的“仿呢料”绒线衣是冯秋萍于1942年编织的一件赛方格呢绒线旗袍,具体如图3所示[9]。其综合运用棒针、钩针与刺绣针3种工具,用深色细绒线和4股浅色方格线搭配编结。旗袍前身正反面全结下针,从下摆起针,每编结长度达7 cm时,便换用浅色方格线编结3行。后身结法与前身相同,只是将里襟相连在内,在左肩相接之处,用刺绣针缝合,即成左袖,领圈为平针编结。衣身结成之后,再用钩针钩短针结领子和四面滚边。最后用刺绣针将格呢中的直条纹绣上,用浅色绒线穿之,每隔一针穿一针,形成深浅相间、横竖相交的格呢花样。
图3 赛方格呢绒线旗袍Fig.3 Pane woolen thread cheongsam
2.2 “仿皮料”肌理
2.2.1外观效果 “仿皮料”是一种用“赛皮绒”针法编结法,将绒线编成同皮一样肌理效果的面料。所谓“赛皮绒”针法是指编结出的花样表面由许多大小相同的绒线圈组成,每个线圈紧密相连、整齐规律,其外表具有裘皮一般毛茸茸的效果,冯秋萍用钩针编织出的一块“仿皮料”肌理[8]如图4所示。皮货有长毛与短毛之分,而这种“赛皮绒”的工艺则可以依据服装款式特点以及编结部位进行长毛或者短毛的编织,使得绒线服装款式变化多样,保暖性增加,且表面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
图4 “仿皮料”肌理外观 Fig.4 A texture appearance of "Imitation leather"
图5 辫子针Fig.5 Braid needle method
图6 长针 Fig.6 Long needle braiding method
辫子针与一行长针钩织好之后,便开始“赛皮绒”针法的编织,其编织符号是“”(见图7),具体编织方法如图8所示[10]。将第一行长针翻转过来,先将左手拇指置于线的前方压住编织线,再用中指挑起后面绒线,将钩针插入第一针长针针孔内,再将上一行辫子针的前两根线挑起,然后从内向外在钩针上绕一圈;再将钩针从长针针孔中拉出,食指压住使其形成环状,再把钩针上的两针线圈钩并成一针,将食指从线圈中拉出,即成一个环形的线圈。这种“仿皮料”的钩编,为了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有两点要十分注意:①每一针环形线圈的编织,需用手压紧绒线,保持线圈大小相同;②绒线不可拉的过松,保持线圈之间间距相机。
图7 “赛皮绒”编织符号 Fig.7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Similar Leather"
图8 “赛皮绒”编法 Fig.8 Knitting of "Similar Leather"
2.2.3“仿皮料”肌理在服饰中的运用 “仿皮料”在绒线织物中的运用分为两大类:①用于成衣,即编织一整块面料,或用于整体或用于局部,使之具备“仿皮料”效果;②作为袖口、鞋口或者是帽子边沿的一种装饰花样,使之具备装饰效果。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冯秋萍于1941年用绒线编织出的一件“仿皮料”时装大衣,具体如图9所示[8]。这件大衣是用深色与浅色两种细绒线编织而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袖管处“仿皮料”面料的应用,是用细绒线一圈一圈编结而成。这种设计与工艺手法,仿照的是当时时装公司各种新式大衣在领袖处镶裘皮的样式,以达到装饰外观的效果。其具体工艺技法是:量出肩膀长度为82 cm,宽度为46 cm,从袖口起头,先钩一针长46 cm的辫子,然后钩长针,编结“赛皮绒”针法,一直编到肩膀处,在两旁收针成圆角,并缝上,然后在袖底下,用刺绣针缝合两片,即编成。
图9 冯秋萍编织的“仿皮料”时装大衣Fig.9 "Imitation leather" fashion clothing knitted by FENG Qiuping
将“仿皮料”运用于童帽及鞋子上,更是具有别致新奇的外观效果。“赛皮绒”毡鞋和童帽如图10、图11所示[8]。冯秋萍将“赛皮绒”针法编织的“仿皮料”效果用于绒线童帽的帽沿和毡鞋的鞋口,这与之前在绒线衣袖管上全部是一圈一圈的绒线编结不同,是在织物的边沿钩织一圈,从而具备花边般的装饰效果。“仿皮料”在绒线编织物中的运用变化多样,其所具有的装饰性肌理外观,不仅可以搭配在不同的服装部位,而且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绒线编织物上进行创作。
图10 “赛皮绒”绒线毡鞋 Fig.10 "Similar leather"—felt shoes
图11 “赛皮绒”之女孩童帽Fig.11 "Similar leather"—female children cap
3 分析及影响
3.1 节约用度
“仿呢料”与“仿皮料”在绒线衣中的运用,最初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当时大城市中呢大衣很受欢迎,但呢绒料大都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而冯秋萍运用高超的技法用绒线编织出“仿呢料”与“仿皮料”的肌理效果,既解决了经济方面的问题,满足人们穿时髦大衣的要求,同时也拓宽了绒线编织品的应用领域。
3.2 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即指手工艺人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与态度,也可用来指他们在工作中所具备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精神,它是美好职业道德与精神的体现。冯秋萍编结的“仿呢料”与“仿皮料”两种肌理面料,其追求完美的精湛绒线编结技术体现了她的“尚精”精神;其对于编结技艺的潜心研究体现了她的“专注”精神;其将不同编织工具的组合运用以编织出新奇的花样、将不同针法巧妙运用以编织出曼妙的肌理,这体现出她的“创新”精神。
冯秋萍将绒线编织技术做“精”、做“细”、做“巧”,她所体现的“工于技,匠于心”[11]的工匠精神,不仅为当时绒线编结界做出了贡献——创作了大量经典的花型作品,带动了当时绒线编织业的繁荣,而且为现代从业人员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做出榜样,对中国民族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具有借鉴意义。
3.3 近代新型女红
中国古代“女红”又被称作“妇功”,是指妇女从事针线、刺绣与缝纫等方面的手工作业。绒线编织作为一种“舶来”的手工技艺,能被国人普及至此,这与自古以来我国女子善“女红”的传统不无关系。民国时期,绒线编结成为了一种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发展成了都市“新女红”。这种新型女红继承了传统女红的普遍性,且代代相传,不管是谁“都爱织一件衣服穿穿,或织顶帽子戴戴”[3]。如小姐、太太们在家里编结绒线以消磨时光、老板娘一面照顾生意一面手不停的编织绒线,贤惠的母亲从小便教导女孩子绒线编织的手工技艺[12]。传统女红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而近代新型女红在此之上发展成了为女子谋取职业需求的新型作业方式,其主要表现是绒线编织物作为一种商品用于售卖来获取财富。有善于编织者,将其编织的绒线衣作为商品到估衣街或衣庄出售、或将其拿到店铺典当,以此为出路;又有大规模的百货公司,专设一部门,售卖绒线织物,以此营业[13]。
绒线编织是一门高尚的手工技艺,教人以自食,教人以自谋[14],可为当时的女子谋一自立坦途。即使在如今的时代,这种绒线编结也依然流行,仍有许多女性掌握着绒线编织的技术,从事绒线编织的工作。
4 结语
基础的绒线编织方法带来常规的编织花样,而冯秋萍创造性地编结出“仿呢料”与“仿皮料”两种特殊的肌理,是对常规工艺的突破与创新,这种突破体现了求精、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她不断精进自己的编织技术,并且广创新法,为推广绒线编结做出了贡献。如今,绒线编织多为机器代替,手工编织绒线也多成为一种以装饰为动机的编织艺术,如果想要将绒线纺织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起来应用于现代时装设计领域,就需要像冯秋萍一样不断地寻求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