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有了大棚特色产业,农民春节更“乐”了!
2019-03-07中国农资范林红昌黎报道
《中国农资》记者 范林红 昌黎报道
刚一进村,放眼望去,整整齐齐的一片白花花的大棚,在这个小村里已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邢庄村。大棚设施农业,是这个小村子的特色产业。记得10年前来这里的时候,村里还都是一排一排的破旧小矮房。短短几年,村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子,有的村民甚至还到城里买了房。
新年将近,这几天大家正是休息的时候,但是对邢庄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腊月二十九这天下午,太阳刚见西下,余晖还没有那么明显,一看表已经是下午四点,村民邢宏杰穿上厚厚的大衣,带上棉手套,骑着电动车奔向自家的大棚去放草帘子了。邢宏杰介绍到,大棚里的农作物,冬天的时候到了晚上怕冻,所以每天都需要在下午把草帘子放下来,这样可以保持大棚里的温度,早上的时候再把草帘子拉上去,这样可以保证作物能够有充足的光照。
第二天是大年三十,邢宏杰一家凌晨四点多就起来去割韭菜了,此时正是韭菜比较贵的时候,而且这车韭菜与以前的意义也不同,会被专程收购的车送到京津冀各大菜市场,最终走上家家户户年夜饭的餐桌。邢宏杰说:“因为时间比较紧,还雇了几个人一起来收割。价钱也是提前定好的,这是二茬韭菜,所以相对便宜,批发价是3块钱一斤,与去年同期相比每斤贵了整整1块钱呢。”
韭菜涨价,村民们能卖上好价钱,无疑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当记者问起当地的村民,是不是这几天忙完了,就能好好休息了,当地的村民一边忙着装车一边笑着说:“没有时间休息的,忙完韭菜还有草莓哩!”提起种植草莓,这里的学问就更大了。浇水施肥喷药授粉,一样都马虎不得。在记者要求下,最后大家又来到了草莓棚。
刚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满棚嫩绿的叶子,白色的小花和垂下的还没红透的小草莓。紧接着又是一阵“嗡嗡”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顺着声音寻去,记者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小木箱,里面还有几只蜜蜂。草莓棚里为什么会有蜜蜂呢?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蜜蜂授粉。利用蜜蜂为草莓授粉,不但省时、省力、高效,且生产出的草莓单果重增加、色泽鲜艳、畸形果少,更重要的是还能改变果实生长所需的内源激素的组成,增加芳香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草莓果实的品质。
邢宏杰笑着对记者说:“可不能小看这些小蜜蜂,它们的工作能力可比我们强多了。一开始大家伙刚种草莓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以前都是靠工人一朵花一朵花地用毛笔蘸,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有了蜜蜂授粉,不仅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而且草莓的小果、畸形果也大量减少了,草莓颜值也更高了。”
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听邢宏杰说:“一开始不知道给授粉的蜜蜂喂什么,只是把白糖里加上水搅拌,但是发现蜜蜂根本不授粉,我们就往里大量加糖,效果还是不行,而且蜜蜂的成活率很低,一死就死一大片。后来,我们几家最开始尝试种草莓的农户就共同商讨对策,向一些做农化服务的专家进行了咨询,最后才知道原来是糖分不够,得把糖熬成糖浆才行。此外,还要给蜜蜂创造良好的授粉环境,温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一般温度需要维持在15℃-25℃。在进行药剂防治的时候,也要将蜂箱暂时搬到别处,否则农药会对蜜蜂产生伤害。”
据邢宏杰介绍,现在村民们对草莓的管理除了非常注重蜜蜂的管理,施用什么肥也是非常关注的,大家都比较重视化肥质量,价格高低倒不是很在意了,即使每袋贵一两百元也要施好肥,选择大厂家的,这样比较有保障。因为以前也曾试过小厂家生产的肥料,导致草莓减产,到头来得不偿失。
大棚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大棚栽培为生产反季作物跨区域作物提供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们乐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昌黎县不止邢庄这一个村子在发展大棚设施农业,周边村都在发展,而且有声有色,有种油桃的、有种葡萄的、还有种车厘子的……但他们在技术管理方面依旧有待提高,比如在喷灌方面,他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水井喷灌,相对于自动喷灌技术来讲,不仅浪费人力,更是浪费水资源;再比如大棚内温度测试和排风方面,仍旧需要人工去测量去排风,费时又费力,能否通过远程监测温度实现自动排风?这就需要农资企业来提供一系列社会化服务。相信,有了社会化服务做支撑大棚农业会更智慧,农民也会更加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