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破后立”话锔瓷
2019-03-07海山孙崇义
文/海山 图/孙崇义
锔瓷:一人,一砧,一锤,一钉,一次次在破碎的瓷器上锤打、钉缝、连接,让破碎的瓷器在这精湛的技艺中得于复活,它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艺,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金属“锔钉”嵌住抓牢,再修复起来的手艺。同时又展现了另一种技法之美,这就是中国独有的一门技艺——锔瓷。锔瓷就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感悟,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自我修行的一次圆滿,内心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喜悦。总的来说,锔补工艺就是以金刚钻为针,以锔钉为线,像补衣服的关系。从最初的修复技艺升华成一门再造艺术,一方面是锯瓷工匠对美的追求,同时创造岀更美的艺术。也是对破损瓷器延续意志的一种表达。
锔瓷、锔钉,日本称之为蚂蝗绊。江户时代儒学家伊藤东淳于享保12年(1727年)为之写过一篇铭文,即《马蝗绊茶瓯记》。铭文里提出了“马蝗绊”(现代汉语称“蚂蝗绊”)这个新概念,今天它已成为补瓷的代名词。蚂蝗绊中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之龙泉窑青瓷茶碗,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级别为“重要文化财产”,仅次于“国宝”级别。此物翠绿色,晶莹剔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性,但它被锔过,从锔瓷的工艺看,它是现存较早的锔瓷实物。
一件器物,述说一段历史;一篇铭文,记录一个传承。锔过的青瓷碗及其《马蝗绊茶瓯记》,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趣事,因为有了它,人们既能品味到南宋“青秘”之温润如玉,而又似玉非玉的感觉,又能聆听到青瓷茶碗东渡、回归、再东渡的美丽传说。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就有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世人所知道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根据锔瓷地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大的发源地。
形态完整是人们追求美的基本体现,但有些和艺术挂钩的东西,却因残缺而显得尤为珍贵,因为渴望完美而不得,只能想象残缺复原后的样子,才让它们在不完整的形态下成了真正的“完美”,下面是一只残缺而美的艺术珍品——帽筒与锔钉技能的完美结合。
帽筒精美而沉静,瓷绘中的“吳王采莲”画面彰显着当年的时代风彩,靓丽的彩瓷和精典的传说故事,让您感悟到它的精美。然而不幸的是在百年前动乱的时代,它摔成了七块。精制的碎片,精美的画面,精细的做工实在没有理由不让这一器物从破碎中重新站立起来。
如水的岁月,留下了帽筒复原精彩的故事,经过匠人的智慧与手艺,帽筒获得重新复活,同时也让它额外获得了另一种艺术体现。坚硬的锔钉,留下了残缺的记忆,述说着帽筒重新站立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它的残缺美。
锔瓷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绝活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更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具有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光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精彩。残缺美的艺术品不仅仅只有断臂的维纳斯,还有这些无价之宝。帽筒,让八十余颗锔钉和碎成七块的瓷片相融,经后天不确定性和独特的修缮工艺二次创造,让它完成了先破后立的成功,再一次重新走上了艺术品的舞台,成为精湛的作品,同时留下了中国锔瓷工匠的绝妙技艺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