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无为而无不为”,让学习自然发生

2019-03-07江苏苏州市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曹育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笔者评价课堂

江苏苏州市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曹育红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这句话用于教学同样贴切,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因此教学要遵循学生生长及发展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让教学成为自然发生的事。

一、教师“无为”,唤醒学生学习的潜能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他们从呱呱落地开始,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在牙牙学语时,在摔倒爬起时,在观看小蚂蚁搬家时……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很小的孩子对手机功能的熟悉往往是无师自通,这些都足以说明,学生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点,适当放手,创设环境,唤醒学生学习潜能。

(一)教师要修炼“忍”功

当前,为了一个长远目标而选择暂时隐忍非大智慧和有坚强毅力者不能为之,自古以来善忍者很多能成就大事,而一个善忍的教师能更好地成就学生。

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过早地发表观点往往会阻断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忍住先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核心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间展开积极地讨论,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触及知识的本质。 同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 当遇到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要忍住“不纠错”,让学生之间相互纠正、相互质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别人的观点,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力。 当遇到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忍住“不评价”,让学生用赞赏的语言去欣赏别人,既发展了学生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忍一时,让学生的发言被每位学生所关注和尊重, 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适切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乐园。

(二)教师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

1.依靠学生,以学定教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教育要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 拥有着知识资源和学习动力资源,教师要善于“借力”学生。 当学习内容确定后,其他内容的铺设就需要学生的更多介入,比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不再是教师的自以为是,而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设定。 笔者在教学中常布置学生在家自学新知,课前教师通过询问、批阅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制定更适切的教学目标,并在教的内容及方法上做调整,让教得更精髓,学得更切中需求。 以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课前的谈话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基本会用圆规画圆(只是不够熟练);对半径直径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圆是对称图形。 基于以上学生的资源,笔者把本节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沟通画圆与圆各部分名称、内在特征之间的联系。 实践下来,笔者明显感觉到相比以往按教材走过场的教学,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张牢固的知识网。

2.依靠学生,以生教生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科学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材料平均保持率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完后用自己的方式教给其他人,这样的方式能在24小时保持90%的学习内容不被遗忘。

如果课堂上能把讲台让给学生,岂不是最大范围地发展了学生? 笔者开始了“小老师教学”的尝试。 刚开始,小老师教学拘谨生涩,课堂效率很低,笔者没有因此否定,思索着解决办法。 课前笔者和小老师一起钻研教材,访问学生,制定学案。 笔者还从学生的教态、语速、板书、音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教态落落大方;声音要达到老师的标准;重要处语速要慢,不重要处语速要快;指板书讲解时的站位……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本班小老师教学从低效走向了有效,最后达到了高效。 学生在教他人的过程中内化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当讲台上站的不再是权威时,课堂真正成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学习品质的“沃土”。

二、教师“无不为”,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我们一方面认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另一方面也应认清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积极担负起引导的职责,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一)设定清晰精确的任务导向

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自主管理自己学习活动的任务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修正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在任务的设计上教师要抓核心问题,也就是直指知识根本的问题或是学生困惑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的研读,能从众多问题中抽丝剥茧出核心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有初步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设定的问题才是真实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认识假分数”一课中,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二)适时进行点拨提升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触及数学的本质,教师的点拨提升至关重要。 在课堂探究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 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是思维无法深入时,给予点拨提升,帮助学生“拨云见日”,走出“迷雾”,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点拨提升要具有高度和深度,这需要教师心中有大数学观,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目标的重要位置上。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页的第7题为例,这题是要学生通过统计了解本班学生阅读习惯情况。 笔者请本班“智囊团队”设计了一张统计表,如图1:

图1

图2

看似很规范的一张统计图,对于其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了点拨提升:大家觉得这样分成三类是否合理? 几个学生手举了起来,说:2小时以及以上范围比1小时以下和1~2小时大了很多, 分配不合理。然后进一步点拨提升:你们觉得怎样分更合理? 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了一致,修改成了图2。 根据调整后的表格进行了统计,最后出现图2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显然还不够合理,于是继续点拨提升:有什么想法? 学生们纷纷表示,前面两栏都是0,没有价值,分类还需要调整。 于是最终表格填写如图3:

图3

在教师的点拨提升下,学生对表格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格式上的规范, 而更多地关注内容上的合理,学生的收获也从技能走向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点拨提升的契机,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为他们指引“又一村”。

(三)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教师要善用评价这根“指挥棒”,激励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开展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更好地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有效学习注入能量。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激励性。 像“真好”“棒极了”这样空洞的评价语言,孩子听起来已是味同嚼蜡,显然已失去其激励功能。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 如:“老师知道你已经努力了,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你在老师心里是好样的……”这样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拨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弦。 评价还要有导向性,能指明努力的方向。 “真好”好在哪里,“棒极了”棒在哪里,教师的评价应具体指出,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如:“这位同学不仅说了答案,更是把思考过程讲解得清晰透彻,让同学们听得明明白白,老师讲解也不过如此……”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不给学生太多的干预,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学生的学习天性就能迸发出来,才能达到“无为而为”的美好境界;有时教师却要给予适当的干预, 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提出策略,激励前行,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无为而无不为”,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笔者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