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类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07李业明李俊华
李业明,李俊华,李 蓉
(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全力构建涵盖“医、养、健、管、游、食”的大健康全产业链。面对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积极探索契合学校实际的模式,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
1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多措并举打造“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大健康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贵州大健康产业增加值为1 143.21亿元,分别较2015年、2016年增加了383.21亿元、201.09亿元,2015—2017年年均增速达22.7%,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7.2%、2016年的8.0%提升至8.4%。“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将继续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可推广示范的涵盖“医、养、健、管、游、食”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全面建成“一核一带四区多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融合能力、脱贫带动力、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2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2.1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见表1)
表1 2015—2017年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人才培养情况统计
从近3年的专业布局、毕业人数及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专业设置与贵州大健康相关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各专业招生人数比较稳定,特别是护理专业当前发展态势良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就业率高。但学校专业种类较少,集中在护理、助产、康复等有限的专业,与省内其他医学类职业院校相比,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差异化体现不充分。
2.2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社会服务情况
2017年,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共对1 512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合作医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共计1 850人次。2015—2017年,学校学术论文发表和市厅级科研课题立项情况见表2。
表2 2015—2017年学校学术论文发表和市厅级科研课题立项统计
与贵州省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企业对外部服务旺盛的需求相比,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社会服务范围还比较狭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以各种培训为主,科学研究少,多停留在撰写教学论文、编写教材或教辅资料方面,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较少。近年来,虽然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每年市厅级科研课题立项均达到3项,但学校科研能力整体薄弱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不少,要更好地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就要在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下功夫,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
3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践
面对贵州省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接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契合学校实际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3.1 对接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提升服务产业发展适应力
3.1.1 对接大健康产业设置专业,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学校突出医疗卫生特色,以服务大健康产业为目标,重点建设当前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护理、助产、康复技术等专业。2014年7—12月,学校组织力量对眼视光与配镜、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农村医学等专业设置进行论证。经过优化调整,至2018年,学校开设护理、助产、康复技术、眼视光与配镜、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和农村医学7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康复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调整后,学校专业设置更均衡,资源分配更合理,调整机制更灵活,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能力更强,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了更多专门人才。
3.1.2 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课岗无缝对接 学校以校院合作为平台,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校院共育,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课堂—实训—临床—网络”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行“两多元,一关注”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要求。
3.2 立足大健康产业服务需求,探索服务产业发展新途径
学校紧紧围绕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2.1 深化对口帮扶,将人才培养经验推广到基层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发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带动作用,与省内9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点对点帮扶关系,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帮助建设实训基地,培训师资,改善教学管理,提高护理等大健康类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
3.2.2 开展社会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实用新技术 学校发挥专业优势,组织送技下乡、送医下乡、送药下乡、敬老院爱心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开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本校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等服务。2016年以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每年完成职业鉴定培训两千余人次,每次有一千五百余人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鉴定工种包括护理员、育婴师、健康管理师,都是大健康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
3.2.3 提升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学校积极推动科研创新,科研项目向大健康产业倾斜,在教育教学和临床领域相继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服务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积极开展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大健康企业服务需求调研,探讨职业教育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服务,目前该项目已顺利结题。
3.3 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硬实力
3.3.1 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 为更好地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学校依托大健康类企业建设开放实训基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馆、护理实训中心、康复实训中心、妇儿实训中心、外科急救实训中心、学生素质训练馆等多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67间,实训工位数1 700个,实训设备总值达1 763万元,实训项目完成率达100%。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不仅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也为大健康类企业培训员工服务。
3.3.2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分类系统培养,分阶整体成长”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选择“双证双能双通道,双岗双职双平台”的师资培养路径,通过完善师资培养制度,创新临床实践方式,使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前沿、专业操作更熟练,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通畅,实现“学校医院互通,教学临床双栖”的目标。“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更好地培养工学结合的大健康相关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3.4 拓宽校企合作思路,推进与大健康企业的融合
3.4.1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行业、学校、医院协同发展 学校牵头成立贵州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承担集团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各种交流和实体活动,搭建行业、学校、医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专业建设、联合招生、学生就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行业、学校、医院协同发展。
3.4.2 建立灵活的校院合作模式,推进学校与医院深度合作 学校以构建高效的校院合作机制、构筑体系化校院合作制度为切入点,形成了涵盖“四项机制、四种模式、八大领域”的“四四八”校院合作格局。“四项机制”即常态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四种模式”即校院一体依托模式、深度融合共建模式、多边互动引领模式、合作项目推进模式,“八大领域”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社会服务领域。至2017年,学校与37家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与大健康类企业的共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