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019-03-07
在古代的诗词歌赋和楹联格言中,有很多倡导勤俭节约,讽刺奢靡浪费的内容。这些文章不但文辞朴实简练、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而且大多意味深长、一针见血、情思恳切,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启发和警示。
司马光 勤俭节约的典范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节选自《训俭示康》
故事墙 司马光发现,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人们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而且,士大夫家的酒若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若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若不是多个品种、餐具若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宴请宾客。很多人都是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才敢发信邀请。于是他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了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妙解趣谈 《训俭示康》一文虽不长,却展现了一位生活勤俭节约的典范——司马光。正所谓受用于先人之言,得益于后事之事。往者以满腹良言,鉴前人事,共勉后人。其实今日的中国,虽说是农业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节俭二字更应被提倡。
王安石 一代名相的节俭
王荆公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顾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节选自《独醒杂志·卷二》
故事墙 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公子来拜会他。王安石便邀他来家里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来,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情款待。可是过了中午,王安石才让他入席,且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旁边只摆着菜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纵任性,这时候便不再吃菜,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惭愧极了,便起身告辞。
妙解趣谈 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讽刺了那些贪名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这则故事也警示后人,只有勤俭持家才能修养自己的德行,骄奢淫逸只会侵蚀人们的思想,致使家族败落。
唐宣宗 勤工节俭的帝王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 之孙,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以文雅著称。公主,上之爱女,故选颢尚之。有司循旧制请用银装车,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依外命妇以铜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戒以毋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颢弟 ,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昏,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遣妇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昏通婚。
故事墙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他是晚唐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国势虽步入衰败,藩镇割据,党争激烈,朝政腐败,但他仍致力于改革,使得国势有所起色。
妙解趣谈本则故事的前半段描述唐宣宗力行俭约,为万寿公主举行简朴的婚礼,且下诏书要求公主婚后应谨守分际。后半段则描述当唐宣宗知道万寿公主在小叔生病时还去看戏后,马上将她召入宫中,并严厉斥责。唐宣宗崇尚俭朴以及严守礼法的身教及言教,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直到他过世,皇亲贵胄依然能恪守礼法。正因为唐宣宗多谋善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被誉为晚唐的 “小太宗”。
唇枪舌剑
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应恪守古人勤俭节约的原则?
@苏 可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部分国人却将这种节俭意识抛之脑后,致使铺张浪费现象肆虐,理性消费意识荡然无存。这不仅是对我国现有资源的浪费,还加深了国人的浮躁心理,败坏了社会风气。故此,厉行节约之风迫在眉睫。
@刘晓雯 我认为,应在自己生活水平范围内适度节俭,这样既保证了该有的生活质量,又不至于因浪费而心生罪恶感。一味以降低生活品质为代价的节俭,连最基本的卫生和健康都不注重,这根本算不得美德,甚至可以说是陋习。即使是传承古人的优良传统,也应把握分寸,一些现代社会无法实现的行为尽量避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