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和前3个月
2019-03-06黄颖琳
黄颖琳
2017年9月,我背着一个登山包带着两件行李,从广州出发来到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攻读硕士学位;2018年9月,我在UCL门前拿着毕业论文拍了张照,从伦敦回到广州,结束一年研究生生涯。
得知我已经硕士毕业回国了,很多同学都很惊讶。
“你一年就毕业了?”
这是我回国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质疑,英国一年制的学位让很多人觉得这个硕士文凭很水。由于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努力程度不一样,对研究生学习期待值不一样,与其争辩“水不水”的问题,不如把我的真实感受分享给大家。
混一混把文凭拿到?
不少人质疑英国一年制硕士时间短,混一混就能把文凭搞到手,相当轻松。经过一年学习下来,我觉得用“宽进严出”来形容英国硕士更合适。
相较于国内考研竞争激烈,申请英国硕士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英国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不可能让你轻轻松松毕业。与国内不同的是,英国硕士的学位证是分等级的,一年学习下来你的成绩直接显示在你的学位证上。极少部分尖子生可以拿到Distinction,中上水平可以拿到Merit, 大部分人拿到Pass。换而言之,在你拿着英国的硕士文凭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通过学位证就可以知道你这一年的成绩表现。
就我所读的人文社科领域而言,要毕业拿证确实不算十分困难,考试努力一下,作业按时完成,一切按部就班可以顺利毕业。但是,对于从国内上本科到英国读研究生的同学而言,语言障碍,中西方学术思维的差异,教育背景、方式的不同,如果想拿到比较满意的成绩,注定需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在英国的前三个月都是在焦虑和痛苦中度过。
在人文社科领域,英国的授课型硕士属于探究式学习,每周课时不多,我一周只有两门课,但上课前,老师会开一张书单(reading list),需要自己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前期阅读,上课时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刚开始的三个月,我几乎每周都泡在图书馆里,但是文献却怎么也读不完,从中文专业转到英国的教育与国际发展专业,很多理论我都不懂,全英文文献看得也十分吃力。
冬天慢慢到来,天气越来越差,夜越来越长,有时甚至一整周都见不到太阳,这是我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光。尽管不能完全看懂,也只能硬着头皮啃,在三个月后的某一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看文献不那么吃力了,阅读速度也快了很多,我第一次亲身体验了这种量变到质变的奇妙感觉,这也是我在英国上的第一课。后来我和朋友聊天时发现,三个月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分水岭,经历了这三个月的适应期,英国的学习生涯才算正式开始。
读研为了什么?一年学什么?
目前,英国大部分研究生项目是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在我选择研究生项目的时候,我发现英国一年的授课型研究生项目分类非常细。例如,我选择的大方向是教育与国际发展,这个大方向下还分了三个分支:教育规划、经济与国际发展,性别方向教育与国际发展,健康方向教育与国际发展。每一个分支项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我所在的教育规划、经济与国际发展,更加侧重教育经济学,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制定发挥教育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样,性别方向项目则更关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体验,我认为,英国这种学制模式反映出中西方学生读研的理念的差异。
来英国之前,我从来没认真思考过读研是为了什么,本科毕业读研究生,为了一纸文凭,这看起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英国一年改变了我的看法。在国内本科到研究生,大多是同龄人,我从不曾想象我会在一个年龄、职业、国籍、信仰跨度如此大的班里学习。因为我的专业与国际发展相关,我们班30几个人分别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从20岁到40岁不等,平均年龄约30岁。我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而同班同学大多已经在不同领域工作三年以上。
我一开始很疑惑,他们有着不错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生活安逸,甚至有的人本来已经有了一个研究生的学位,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申请研究生,甚至自费,漂洋过海地来异国他乡学习一年?一起上了半个学期课后,我发现他们都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研究生于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希望学习新的技能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我的项目里,不少同学正从事着教育政策相关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掌握用定量研究应用于教育评估的方法。这样的授课型硕士项目就与他们的需求非常贴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一个授课型硕士弥补相关知识。一年制时间长短适中,也不至于让他们与工作完全脱节。因此英国很多研究生项目分类都很细,针对性强,實用性强,更精确地匹配不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