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雕艺术之路
2019-03-06蔡弘灏
蔡弘灏
2010年的某一天,我浏览网页时不经意看到几张皮雕的图片,顿时被那种历经岁月的美丽深深吸引,随即便迫不及待地搜集资料开始深入了解。一个阳光亮得晃眼的下午,我坐在窗前,拿起现在看来最普通的印花工具,“砰砰”地敲了一下午,为自己做了人生的第一条雕花皮带,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法看,但我一直留着它。
几年时间,从最初的传统唐草皮雕技法学习,到写实皮雕与皮塑技法的研究,以及皮革,金属,木材之间元素的跨界融合,我走过了学习、创新、融合、突破几个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设计风格。几年来白天上班,晚上研究皮雕,不休息不娱乐,周末也不例外,生活过得紧凑充实。终于我从工作了二十年的广告行业辞职开始全职皮雕创作,生活彻底改变了。
2016年5月,我带着《春鹿》第一次参加了世界皮雕大赛(The World Leather Debut),得到了绘画组的第一名。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皮雕艺术的发展水平及我对于皮雕艺术的理解思考,那就是基于皮雕、精于技法、中西融合、美学创新。走出去,我也了解到这门精美的传统手工艺术正在走向衰退的现状,以及在工业大生产和商业市场竞争激流中的无奈。这也正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境遇非常相近。如何为传统工艺摆脱困境,在“传”与“承”的循环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如今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文化、科技等领域都以各种形式交汇重组,注入新的活力,创生出更多无尽的可能。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跨界,比如材料之间的跨界,工艺技法之间的跨界,文化之间的跨界等等,我开始将这些理念尝试融入皮雕创作,产生更多跨界思想,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使皮雕艺术在基于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能够具有更多表现的可能。
皮雕起源于美国,后传入日本,自传入中国开始,就有很多中国的皮雕爱好者尝试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美式皮雕纹样中,这种融合不仅能够让更多东方人了解并接受皮雕工艺,还能给皮雕工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平衡,使两者之间的跨界能够互相和谐共赢而不是相互抵触,这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2016年7月刊登在美国《手工和马鞍》杂志(LERTHER CRAFTS & SADDLES JOURNAL)杂志封面的《猫》,是我在对传统唐草以及動物毛发肌理技法研究后的一个作品,我尝试去借助皮雕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宋代花鸟画的神韵。中国宋代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一个巅峰阶段,画布经过几百年的氧化逐渐变深,但色彩上却依然和谐自然,这正和皮革的氧化特性不谋而合,用皮雕的材料技法结合中国画的染色方法,使皮革的材质特性和色彩的表现达到更完美的契合。之后我沿用此创作思路,创作了中国宋代工笔画的系列皮雕作品。
为了准备第二次参加世界皮雕大赛(The World Leather Debut),2017年农历新年我是在创作和画设计图中度过的。每个创意诞生的过程都是痛苦与纠结的,其中涉及对以往技法的总结,新的表现形式的确定,艺术元素的提炼,情绪思想的表达,作品延续性的考量。基于我内心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期望处身于宁静,和谐,纯净的环境中,最终确定以精灵为主体的系列作品。在创作《森的精灵》的同时,我也尝试设计我喜爱的皮羽毛、小动物题材的作品。从最初单纯喜爱熟睡的小动物睡在羽毛上的感觉,到后来受到日本皮革艺术家本池秀夫的作品启发,开始探索3D的皮塑技法,完成了熟睡的印第安宝宝的作品。将这些具有印第安风格的皮雕小品结合到一起,便有了2017美国参赛作品《捕梦网》的创意。从开始到完成都有一种由心而发的感觉。这个作品也获得了静物雕刻组的第一名。而持续在工作室进行的《森的精灵》却显得困难重重,每一步都在推敲与修正中行进,致使连续两次废掉进行了一半的作业重新来过。最后在展出中因为画框搭配的瑕疵,仅获得了绘画类的第三名。如果说《捕梦网》的灵感乍现和一气呵成是创作的一种幸运,通过痛苦的创意和反复的失败而最终完成的《森之精灵》则是一次关于创意和执行的历练,恰恰因为这个作品,我开始坚持了以精灵这个元素持续的创作之路。2018年连续三个月的日日夜夜,我完成的两件作品分别得到世界皮雕大赛(The World Leather Debut)绘画类第一名和静物雕刻类第一名。
我现在居住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从窗口望出去是摇曳的竹林,每天早上去到田野上採一两支野花装饰在玄关,偶尔去稻田边散步,和孩子钓钓小龙虾,捉捉独角仙。
我是幸运的,当初心的火花闪现的那一刻,我抓住了她,坚持着,从一开始的吸引热爱到作为一生悬命的事业,学习、创新,融合、交流、分享,伴随我每一步成长,也因此越来越多热爱皮雕的小伙伴聚到一起。愿你,找到你的初心。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