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不对称影响

2019-03-06封福育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9年1期

封福育

摘要:基于我国1999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前景理论考察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并且该影响具有不对称特征;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而言,这些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不符合前景理论特征。

关键词: 收入不确定性;城镇居民消费;不对称影响;前景理论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9)01012908

一、引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在这“三驾马车”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

首先,净出口增长乏力。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疲软。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和欧元区各国主权债务危机频现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减弱。其次,国内高投资难以维系。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长期以来,投资一直在我国的经济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以及地方债务危机的凸显,这种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的国内高投资率很难再维持下去。

在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放缓,而我国投资和出口日益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启动国内消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却远低于同期GDP增长,居民消费率长期在低位徘徊。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由计划经济到双轨制经济再到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一激烈的变革过程中,广大城镇居民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也在悄然改变。此外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在稳步上升的同时,在个别时点、局部地区他们的收入也会由于种种原因(下岗、暂时性失业等)而出现剧烈波动。面对未来的收入不确定性,城镇居民必然调整其消费行为。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城镇居民收入不确定性是否对其消费率产生影响?如果具有显著影响,该影响具有什么特征?

二、文献综述

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因素很多,收入不确定性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1]、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2]、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均是在确定性条件这一理论框架内考察居民的消费决策[3,4]。这些假说不约而同均假设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可以在约束条件下通过跨期平滑来实现其效用极大化目标。然而,上述学者的结论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弗里德曼(1957)“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阿尼(1954)“生命周期假说”的苛刻假定也饱受学者诟病。而不确定性的引入则大幅推动了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不确定性的引入,消费理论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对现实的解释力也越来越强。

国内学者关于收入对居民消费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早期学者们主要从收入分配差距这一视角探讨其对居民消费影响,如陈斌开(2012)在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探讨了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将降低,且随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整个经济社会的居民消费率将显著降低[5]。陈璋等(2011)在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不平衡基础上,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之间关系[6]。他们认为调整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此外,胡永刚(2013)等学者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据份额日趋减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7]。

近年来,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这一命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周绍杰(2010)认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进程中,广大城镇居民面临收入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收入不确定性使得城镇居民的消费决策更加保守谨慎,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8]。徐会奇等(2013)选择心理偏差率作为工具测度居民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各个省市消费者的心理偏差率波动幅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不确定性因素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抑制效果最为强烈[9]。李隆玲(2017)在构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消费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应用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了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农民工消费影响。研究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工消费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收入水平越低,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10]。韩玉萍(2015)基于我国各省20002013年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各个地区收入不确定性的成因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主要源于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不确定性,中部地区是由财产性收入不确定导致,而西部地区则是因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引发[11]。

上述学者的研究由于其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和考察样本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各有差异。但各位学者均从某一方面较好地阐释了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这一特征事实。然而,上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均忽视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作用。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的环境下,消费者对同一事件所作出的经济决策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从行为经济学出发,应用前景理论探讨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表2给出了模型(4)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的估计结果。

由表2给出的估计结果可知:(1)城镇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均显示,随着收入的上升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将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1000元,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200.36个百分点。

(2)城镇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程度对居民消费率并无显著影响。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估计结果均显示参数α2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于居民消费行动会受到其预期等因素影响,同样的收入波动幅度在好年份和坏年份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我们继续对模型(6)进行估计。

由表3给出的估计结果可知:

和模型(4)的估计结果相似,模型(6)的估计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均显示,随着收入的上升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将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1000元,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61920.6430个百分点。

不同的是,模型(6)的估计结果表明:

(1)城镇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对其消费率有显著影响,而且该影响和其预期密切相关。如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期,其消费率将提高;反之,如果收入增長率低于预期,那么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和模型(4)的估计结果截然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在于模型(4)没有识别城镇居民在不同预期下对同等程度收入波动的不同反映,从而导致“好年份”的消费率上升和“坏年份”消费率的下降相互抵消,最终得出收入波动对消费率影响不显著的结论。而根据前景理论,不同预期下,同等程度的收入波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此,模型(6)的估计结果更为准确。

(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具有不对称特征。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在好年份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对应的系数为0.0808,而坏年份在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对应的系数为0.1583;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也较为接近, 在好年份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对应的系数为0.0689,而坏年份在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对应的系数为0.1015;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均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具有不对称特征,即好年份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期带来的消费率提高无法抵消坏年份收入增长率低于预期带来的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

(三)区域间的比较分析

进一步,我们在前面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分析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在这里我们将考察对象分为四个子样本,即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含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十个省、直辖市;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部地区包含河南、山西、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六省;西部地区则包含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共12个省自治区。样本选择区间仍为19992016年。最后,将全部估计结果列入表4和表5。

由表4给出的估计结果支持了表2的研究结果:

(1)城镇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均显示,随着收入的上升我国各个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均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1000元,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440.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510.5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81个百分点。

(2)城镇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并无显著影响。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估计结果均显示参数α2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进一步,我们按照模型(6)的做法,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在不同的预期下收入波动对其消费率的影响,并把估计结果列入表5。

由表5给出的估计结果可知,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均会降低其消费率。无论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均呈现出该种特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1000元,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450.4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380.5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350.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率将下降约0.120.71个百分点。

此外,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也有显著影响,该影响和城镇居民的预期有关。表5中的估计结果显示:所有的β2系数均为正而且显著,而所有的β3系数均为负而且显著。这说明如果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预期,将提高其消费率;反之低于预期则将降低其消费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的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β2系数绝对值均小于β3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对于这些地区城镇居民而言,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具有不对称特征,即好年份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期带来的消费率提高无法抵消坏年份收入增长率低于预期带来的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β2系数绝对值均大于β3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居民而言,收入不确定性对其消费率影响和其他地区不一样,即好年份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期带来的消费率提高大于坏年份收入增长率低于预期带来的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这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不具备前景理论特征。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其主要在于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新老体制的变革使得我国城镇居民在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均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均存在风险规避心理,从而导致他们收入增长高于预期也不敢大幅增加消费,而收入增长不如预期则大幅减少消费,从而导致收入不确定性给消费带来不对称影响。而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较为集中,他们天性豁达,风险规避心理较弱,而我国四川和重庆地区城镇居民更是生性乐观,因此他们并不是风险规避者,从而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不符合前景理论特征。

五、结论

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入手,利用为实际增长率与预期增长率之差的绝对值来测度城镇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收入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无论是从全国整体来看,还是从分地区单独考察来看,随着收入的上升我国各个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均下降。

2.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也有显著影响,并且该影响和城镇居民的预期有关。在好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预期,将提高其消费率;反之低于预期则将降低其消费率。

3.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是不对称的而且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对于我国的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居民而言,好年份带来的正效用无法抵消坏年份带来的负效用,这些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不具备前景理论特征。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要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率,关键在于帮助城镇居民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否则即使当期收入提高了也会害怕将来收入下降而进行预防性储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稳定城镇居民收入预期。而稳定收入预期要求整个经济社会失业率下降或者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不会害怕失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居民就业渠道。我国要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在融资和政策扶持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2)推行实施多元化的就业形式。经济发展中注意调整经济结构,给广大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3)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城镇居民自主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要发动社会力量给部分就业困难居民寻求临时性、季节性的就业岗位,从而稳定居民收入预期;(4)降低居民收入波动性。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他们总收入主要来源。因此,要稳定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必须要保证这两项收入稳定,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为此,政府应该努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避免部分企业拖薪欠薪行为。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长,但消费意愿则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是关键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增长较快,但总量规模仍然偏低。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也表明:各地区的居民消费率与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政投入;(2)多渠道加大社保投入,加快社保资金多元化。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渠道的拓宽、保证社保资金的充分供给以及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和手段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在目前我们国家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加快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3)加大社会保障地区间的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各个地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负担也有所差异。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率有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政府应该注意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支出差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一项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体系,中央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地区间的转移支付,来缩小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杜森贝利.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M].中国台北:台湾经济研究室,1958.

[3]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4]莫迪利阿尼.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1):3349.

[6]陈璋,徐宪鹏,陈淑霞.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消费的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两部门分析框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5):516.

[7]胡永刚,郭新强.财政政策规则、预期与居民消费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3(3):96107.

[8]周绍杰.中國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10(8):112123.

[9]徐会奇,王克稳,李辉.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因素测量及其作用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J].经济科学,2013(2):2032.

[10]李隆玲,田甜,武拉平.城镇化、不确定性与消费行为研究基于2014 年全国五省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1):128134.

[11]韩玉萍,邓宗兵,王炬,赵立平.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5(11):144151.

[12]Thaler, Richard. Saving, fungibility,  and mental account[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4(1):193205.

(责任编辑:漆玲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