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幽五印山秘境

2019-03-06胡巧云

大理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寺映山红光阴

胡巧云

“挈伴寻芳去,途中雨未晴。浮云皴石壁,薄雾罨山程。未了惟诗债,长驱仗酒兵。邮亭今夜宿,松下足闲情。”

——《与晓苍游五印山,雨宿邮亭》陈禹伯  蒙化人  乾隆丙辰

位于巍山县西南的五印山,一座被云雾和灵光反复淘洗过的青山峡谷,一直以来,对我而言总是怀着一种特别饱满的喜欢与期翼,这种感觉仿佛带有灵性与神秘,好似必须在时光的沙漏中,等待那份注定的机缘,才可以让我更好地走近这里,去聆听来自云山深处的,足以涤净十里尘埃的佛音。

凌晨,春雷彻空,春雨潇潇,惊蛰节令之后的第一场春雨,已将山野中的万物唤醒。雨后的五印山谷广袤阴柔、晨光朦胧,空气中自有一种潮湿与温润的延绵,带着苍茫的绿与微凉,如蝶一般轻盈地飞进了我的鼻翼,整个山野清宁安静,但似乎又有千万种声音悄然而起。想来,那一定是蛰伏之后的山谷,草木与虫鸟,云雾与雨露发出的声音。

远看胜光寺,这座清幽古旧的佛寺藏匿在五印山的山脊之巅,背倚的三座山箐,中高两低,如同一把交椅,安然地坐落在天地间,我自是不懂风水学,但三座山箐除了山形,颜色较之周围山箐也是独特,那种稠密的深绿,一眼便可感受到山箐的幽深与高旷,在与之凝视的一秒,分明让我感受到了自山箐深处的回视,以及一种神秘与召唤。想来,山谷中一定是有神性所在的,虽然我无法用语言准确地将之表达。

当我们沿着通往古寺后门的蜿蜒小路,去向胜光寺的时候,路旁的一切,脚下草绿葱绒的青苗畦地,低矮泛陈的院墙,背倚的绿与青,以及古寺散发出的那种孤清与空灵,这所有的景象,在这次探访中竟然暗合了我许久以来萦绕着的梦境,仿佛我已曾到过。直到进入古寺的那一刻起,这种恍惚才悄然隐去。

古寺应该是很老了,院落里的青砖因了光阴的去来,有的已没入泥土,草色渐起;有的泛起了厚厚苔藓,逐渐浮出地表,本应是平整的院落,因有了光阴的痕迹而有了深浅。行走在院中,仿佛是在时光之上行走,让人虽还未拜见佛祖,心底已顿生虔诚。

胜光寺的后院其实不算大,但却分外清宁,两侧花坛里的花都在静静开放,丝毫看不到盛与衰,就如同古寺墙角石壁上的花痕,仿佛一直以来就是那个样子的存在。我拾阶而上,站在大殿前,掠过古寺前院那些暗沉却泛着淡淡青光的瓦砾,四周群山的山尖于薄薄的晨雾之中若隐若现。彼时,细微的晨风把檐角的风铃声,送至远山,送至山谷,幽然而又穆远。古寺北侧的院外,渐递而上的旷野里,几树柿子站成了这春初冬末最后的风景。

我停留在古寺,一切皆是静寂。进入古寺前院,这里有新近翻修过的痕迹,有的新修的梁柱还未上漆,清朗的空气中透着松木原有的气息。一尊尊菩萨却是依旧,依然是光阴里一坐百年的端然。此刻,我顺着菩萨悲悯的眼神走出殿外,站在平阔高整的石台上,眼前豁然开阔拔拓,辽远的山峰在万千气象中延绵而去,恍惚中如穿越了时空,渺茫于浩浩宇宙。当定下神来,又倍感神清气朗,细细观察,近前突起的五座山峰磅礴高耸,如倒立着的五颗大印,自天而来,奔流直下。我们所在的胜光寺则处在五座山峰的中央,宛如立在一朵盛开的莲花当中,清而不寒,幽而不深。自此,身临其境的我方才知晓,五印山,确实山如其名,名如其形,它集天地空灵而聚,纳百川晴岚而立,并非只是传说。

记得曾有古书所载,五印山,又名千佛山,山中建有多处寺院,明清时期曾有高僧隐居山中,四方僧人云集,讲经说法,是当时滇西佛教的圣地。五印山中有八景:佛光现瑞、五印摩空、天杪晴霞、夜阑村火、石噗甘泉、林吞返照、千峰霁月、万壑秋云。“秋晓晴明,云气自下铺于壑中,光若云海。每于早日初升,则有五色圆光,摄人影于内。”这是古人对胜光寺佛光现瑞的描写,宋词般的字词,唐诗般的意境,把“五印灵光”的自然景观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据传,这样的景观一般出现在农历二月或是八月,但多数是在雨后放晴或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站在胜光寺大门外,放眼望去,五印山西部的整片天空,便会出现各种美轮美奂、祥瑞玉宇的幻景。想来这样的盛景,实在是需要众多的因缘巧合,这次来而未曾遇见,心里稍微有些遗憾,但在我踏进五印山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清幽之美深深吸引了。

而此刻,落在我镜头里的古寺内外,皆幽然所寄、清明简静,其实或许连拍下都是多余的,因为,如若还有缘法,那必然还会再遇见,无论梦里梦外。

绕道又去了静室寺,沿路的苍绿与清宁,将飘未飘的雨丝,已然看不出时光的去向,也许时光在这样的灵山中,是静止的。

当车行至山脚,再无法向上的时候,我们决定徒步向前。车外的空气是凝结而又清冽的,丝丝入扣的寒薄让山谷里的一切更显静谧。我抬头远望,隐约可见白墙铀瓦隐于山间,如若不是先前知晓有寺在此,只恐会误为是山中人家之舍。

看似不陡的坡,实则不然。当爬至半山腰时,眼前豁然有一片平整的草地,静安寺就立于蜿蜒而上的百阶之上,木门白墙,檐角飞凌,不大却足見灵秀。草地一隅,有一汪清泉,青草蔓延,树叶藤蔓,如不是细细辨认,还真发觉不了这清澈的塘水。近看,涟漪之下有游动的小鱼,在落叶底下自由地游来游去。清泉像是自然形成,而鱼应该是信善的人们放生的。

沿着有些斑驳了的石阶而上,愈发感觉到林中的清幽,也正是因为这过度的幽静,静室寺里的一切显得旷世而寂寥。

静室寺其实并不大,或许称其为庙更为贴切。这里的菩萨也不大,但都是慈眉善目、端静安详。彼时寺内并未见到有香客往来,但案上已是佛香袅袅,或许香客早已于我们先前到达祭拜。

在静室寺,除了幽,似乎还有一种无处不在的静与秀。或许是因其隐藏在林木苍郁的山腰间,足已静安,也或许是粹集了林中灵性,而显得灵秀亦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静室寺仿佛正是应了那句老话。

出了静室寺,天空将晴未晴,远空透出些许微茫,似神灵微启的眼眸,一座座群山在薄灰的天色下淡隐天边,万千树木在山谷中静穆林立。

迦叶阁。当我们绕过山脚下的彝村,再次攀至另一高山之巅时,天空已经放晴,轻盈的白云正悬挂在迦叶阁的檐角,檐铃随着过往的风,空灵地回响在云宵。传说此处是佛教高僧迦叶摩腾云游显圣地,明清的时候,一众佛教徒在山顶建迦叶阁以纪盛。《蒙化志稿·山川志》就曾记载:“小鸡足山,其山极高,顶上建有迦叶阁。每正月间,乡人于此观日出焉。”

一揽众山小。当我们登上迦叶阁的睹光台,放眼望去,目之所极,四周群山延绵起伏、巍峨耸立,但皆在此山之下,难怪小鸡足古有“西路众山之祖”一说,又因形如一只报晓雄鸡的鸡爪立于众山之中,因此得名。

转山转水转佛塔。小鸡足,这是我再次的到来,依然还是没能赶上日出胜景,想想这多像世俗中的我们,一生之中总是带着太多的贪嗔痴慢疑。此刻,迦叶阁,天地清朗,凡尘消散,回首,光阴印染,眼前起起伏伏的群山,好似心中走过的山山水水。悟得生活便是禅,或许懂得了因果与慈悲,方能在一草一木中释怀,方能风轻云淡,明澈处之。

茶花寺及映山红。顺着迦叶阁下山的小路,我们遇见了茶花寺,因其修建,我们未曾入内。但其山后的连片映山红与茶花寺是否有故事,我不得而知。

当我们沿着覆满落叶的林间小道,深入小鸡足山林腹地时,每个人都是激动的,因为这里仿佛就是一座植物宝库,更像是未曾有人涉足过的原始森林。林深树密、古藤攀绕,古老的松树、高山栲、香樟、楠木,或苍翠挺拔,或老树嶙峋,那些被春雨浸润过的青苔、铁线蕨、桫椤、黄连等就在我们脚下,与我们是那么地亲热,那么地无间。

不知是谁发现的第一棵映山红。紧接着,密林深处便有了无数棵如烛如炬的古树,那些叫做杜鹃也叫映山红的百年老树,就在这个初春的三月天里,将那大朵大朵的红,高高举上褐黑苍老的枝头,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忘我地怒放着,忘我地绵延在群山之中,哪怕就算没有一个观众,依然也要倾尽春光,不负韶华。想来这样的轮回已是上百载。

此时,我已忘了惊艳,只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其实对于太过鲜艳热烈的颜色,我向来不大喜欢,总感觉太过突兀,太过热闹,然而当面对眼前开得如此纯粹,开得如此灿烂的花儿时,我才知悟,这是一种人间草木被光阴淘炼下来的本真,是一颗世间万物岁月沉淀下来的禅心,亦如山中的一石一瓦,一山一寺,一云一霞。

人在山中,山在人心。五印山,当踏入的那一刻起,那些与光阴,与历史一同扑面而来的,是一份古老与神秘,是一份神圣与安详,任世事千回百转,任沧海已变桑田,它自是青峰不染纤尘,一脉相依相承。

猜你喜欢

古寺映山红光阴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被光阴治愈
给我一段光阴
映山红
大山里的映山红
纸雕:刻下寸寸光阴
傅宇博??《秋山古寺》
美丽的映山红
古寺“建”在纸上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