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

2019-03-06李辉向颢

地理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考查区域影响

李辉 向颢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

纵观近些年高考试卷中对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考查,并联系三份全国卷分析(表1):选取中国小尺度区域较多;考查区域中相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建筑特色、产业转移、资源调配以及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考情解读

①试题的呈现方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②素材上多提供文字、图表等相结合的方式,材料信息量大,对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③知识的考查面比较广,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和应用。体现了加强区域认知、具备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④从试题难度来看,选择题分析难度较大,一般很难直接选出答案,需要结合材料背景,深入剖析题干、选项与材料的联系。综合题难度相对居中,但是要求分析全面、深刻,答案组织清晰有序。

★命题视角

从考题状况来看,对区域定位的要求略有下降,题目中有图文材料提供多种信息帮助定位;知识点的考查多以事物或现象为载体,例如,由区域特殊自然现象,考查该区域自然特征;因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由动植物特征考查环境特征;由资源开发考查工业发展、工业污染及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农业考查其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用比较热门的工业区来考查工业区位选择及工业产业转移、工业发展的污染问题等;由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考查特殊建筑景观及自然环境特点;由某一生态现象考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中國重要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网络

★重点剖析

1.地形

①对地形的描述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思考:地形的位置、地形区的名称、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形的相对高度、起伏状况、特殊的地貌特征。②地形的成因主要从内力(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和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和海浪作用)进行分析。③地形对区域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区域地貌形成、植被分布、地表水流速、河流含沙量、河湖淤塞、土壤形成等。④地形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区域农业类型及分布状况,例如,平原种植业、山区林业;农业的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基塘生产;提供工业、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布局形态(平原地区同心圆状、山区条带状、组团状)、交通建设布局及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规划发展。⑤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平原灌区易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2.河流湖泊

(1)陆地间几种水体的主要补给关系及影响因素较容易成为考查知识点。

(2)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考查的重点,水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流量(受补给、流域、水系、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水位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受补给、植被、修坝等因素影响);含沙量(受植被、流量、地形、土质影响);汛期(受补给影响);结冰期(受温度影响)。几个特殊的方面也要注意:补给、凌汛、河流断流问题。河流对区域其他要素及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地貌形态,有流水侵蚀地貌、流水沉积地貌、流水溶蚀地貌;影响区域农业发展布局以及灌溉用水;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及供水;影响区域水运交通的发展。

(3)水系特征的描述要素及影响其特征的因素分析。长度(主要受到陆地面积大小、河流的流向、地形、流量等影响);弯曲系数(受地形影响比较大,山区河流弯曲度受地形制约,平原地区河道受泥沙淤积、流水侵蚀影响较大,如荆江“九曲回肠”的形成);落差(受地形影响大);干支流形状(扇形、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平行状、方格状)受地形影响大。水系特征影响区域航运条件,影响区域自然灾害的产生,关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湖泊重点部分在成因分析,尤其对内流湖和外流湖的分析。命题角度集中在补给(受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冰川融水、河流水、地下水的影响)与排泄(受蒸发、渗透的影响)的关系对湖泊的水位变化、含盐量变化的影响,盐湖的形成等分析。

3.气候(表2)

4.农业

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农业发展最能够充分显示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且需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发展不当极易带来生态问题,要求具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历年来农业区位因素在高考命题中备受青睐,近年尤其对区位因素的挖掘比较深刻细致。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比较,作物习性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详细分析如下。①农业发展用地:地形类别与农业,如山地发展林业,草地发展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土地的面积大小影响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土地距离市场的远近,影响农产品销售的交通运输费用;土地的肥沃程度;多种因素影响的土地租金。②气候要素:以材料的形式出现,分析气候要素对农作物的熟制、类别和品质的影响。③水源:水源的多少(可以是降水影响,也可通过水利工程调节)影响灌溉,水质影响灌溉及作物品质;反之农业发展对当地的水质和水量产生重要影响。④土壤:主要涉及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土壤的改良措施。⑤市场:要从市场类别(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市场大小(影响销售数量)、市场远近(影响交通运输费用、地域农业发展、产品的新鲜状况、区域农业类别)分析。

以东南丘陵为例来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方法。因低山丘陵比例比较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依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发展的道路;为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技术革新,使炉灶节省燃料;大办沼气池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建设小型水电站等措施。通过上述措施,减少植被破坏,结合部分地区封山育林等措施综合整治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5.工业与环境污染

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在这里不逐一赘述,土地、市场因素分析可参照上述第4点“农业”中的分析。原有工业基础因素要注意详细讲解:包括原有矿产资源、电力供给、零部件的配合、信息的关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对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挖掘。

环境污染也是现在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来源有生活、农业、工业、交通。其中工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比较大。①工业生产活动中煤的使用产生CO2等气体带来的温室效应,SO2等气体带来的酸雨问题,并产生大量的固体颗粒物污染物。针对上述问题,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措施:脱硫技术,也叫洁净燃烧技术。在煤燃烧时放入石灰,从而达到固定并脱硫的作用。完全燃烧技术,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节约资源,并减少CO2和SO2的产生。开发利用新型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在产生SO2比较多的工业区附近设置硫酸厂,吸收SO2并制成硫酸。②针对有大量固体颗粒物产生的问题,可提高烟囱的高度或使用沉降方法,减少流向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③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也可采用“变废为宝”的方式,在这些企业的附近设置水泥厂、制砖厂或其他建筑材料厂。④进行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也可减少工业对其他功能区的污染。⑤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减少交通污染及交通能耗。⑥植树造林措施,绿色植物具有吸烟除尘、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在工业与其他区域之间设置绿色防护带,减少大气环境污染。⑦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改进工业生产技术,更新工业生产设备,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⑧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效益高、污染小的工业。

6.产业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当产品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中出现饱和、衰退、污染等严重问题时,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共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两地来说均可带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从转出地来看:减少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缓解当地的环境污染;减少资源的调配,缓解交通运输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从转入地来看: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当地工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社会更加稳定;加快当地新能源的推广,缓解生态环境问题。

该种分析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的应用于各种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中,在资源调配中对输出和输入地的影响也基本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方面进行思考。

7.生态破坏(表3)

★復习策略

1.总结规律,关注差异

中国区域虽然众多,尤其是在考查小尺度区域的情况下,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但是每个区域有共同一致的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商业贸易等人文地理要素。各要素的分析方法犹如前面总结的部分规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组成区域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区域学习必须先掌握一个区域要素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灵活应用。同时关注不同区域之间因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在掌握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对比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并结合题目的具体材料,分析其独特性的成因。

2.回归教材,知识迁移

(2018年全国Ⅱ卷)第36题考查美国中部的龙卷风灾害,其中第(1)问为:“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参考答案为:“主要源地:墨西哥湾。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龙卷风虽然不是在教材中详细讲解的知识点,但应该清楚掌握,龙卷风是一种陆地上强大的低压系统,回归教材低压中心的成因,并结合教材必修1第44页台风成因的详细描述,不难发现,所呈现的答案与教材比较吻合,而且比较难的潜热输送在该处教材中有详细的描述。由此可见,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回归教材,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把知识迁移到成因比较相似问题的分析中。

3.置身情景,提取信息

(2018年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6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4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该题组主要考查植被对径流的影响。第(9)题的解答,根据所学习基础知识可以直接选择答案。第(10)题,需结合题目中的材料来进行详细分析,阅读表4发现第5次降水量并不大,历时时间不长,可排除①和②,结合前面已经历4次降水过程,最大可能性是下渗和植被的截留已经饱和,从而选择③④的组合。第(11)题,结合影响含沙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材料分析可知该流域降水多次,流域内能够侵蚀冲刷的泥沙应该基本被带到河流,极高的含沙量应该来自河谷。由此可见,基础知识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当解答某问题时,要把自己置身于该题目的情景中,结合题目的具体图文材料,提取有用、完整的信息。

4.关注过程,详析因果

(2017年全国Ⅱ卷)第44题环境保护:“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参考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強;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详细分析答案可知,高考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要求非常高,影响因素需要全面分析。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关于植被的作用一般会描述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看似已经分析了植被的作用,但是实际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个结果那就是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并未详细分析植被是通过截留水分、延迟流速、增加下渗、根系吸收、固定等几方面保持水土。因此,在讲述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并不能只提出影响因素,而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过程描述解释,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过程分析。

5.增识提速,精准简练

良好的答题习惯需要达到如下的基本素养:基础知识熟悉,分析能力强,语言组织准确简练,节约书写时间。要达到上述的要求,背诵、大量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有意识的记忆练习内容。在练习的过程中,分析经典练习题的答案,关注题目、答案、知识之间的关联。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  可以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  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该题选择东北一小尺度区域乌裕尔河流域,以乌裕尔河变迁过程形成扎龙湿地的条件为背景,涉及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中湿地的形成,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知识。

第(1)问,考查地形地貌,气候对湿地形成的影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由材料提供的湿地反推气候,地貌特征。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影响因素和排水条件两方面分析。据图文材料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并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第(2)问,考查内流湖面积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到补给(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水、地下水)和排泄(蒸发、下渗)的影响,面积稳定则说明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要特别注意该问有一个时间变化过程,整理答案时一定注意分段描述:从外流河变化为内流河,最后形成水位稳定的湿地。因此答案应从三个阶段来回答。第(3)问,考查内流湖盐度的影响因素,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为湿地带来矿物质,并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含量增加;最后受阻挡成为内流河,河水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且泥沙淤积量大,水浅,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则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不同意则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

★训练拓展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它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黄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的生态屏障,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 000平方千米,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农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湿地已经严重退化,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湿地作为“高原之肾”能够成为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原因。

(3)分析该湿地严重退化的原因。

(4)为缓解该湿地退化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1)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沿,降水较多;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冰蚀洼地星罗棋布,排水不畅;黄河凌汛导致河水泛滥;有冻土,影响地表水下渗  (2)湿地减缓流水速度,使得部分污染物沉降;植物的根系、茎叶可以吸收部分污染物;泥炭层吸附水中污染物;水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部分污染物,通过如上四种方式净化水质为长江黄河提供洁净的水源,成为长江黄河的重要生态屏障  (3)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蒸发加剧;降水减少,水位下降;过度放牧,牲畜用水增多;发展牧业,挖沟排水灌溉;开垦湿地作为耕地  (4)严禁过度放牧,规划该处的牧业发展;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湿地(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猜你喜欢

考查区域影响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区域发展篇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