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评价

2019-03-06韩宝江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期
关键词:芬兰课程能力

韩宝江

芬兰自2014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并于2016年8月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吸引了全球关注。芬兰基础教育在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的整体表现一直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也是众多国家前往考察取经的热点。尽管国情有诸多差异,但芬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很多政策和做法仍然颇有借鉴价值。

芬兰教育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耐心以使他们充分发展,不支持精英、抢跑、竞争、比较,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而是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人格独立的个体。力图使在校学生都能够欢乐、自然、个性化地成长,在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上、在教师团队温暖的感召下,健康、充分地接受成长中的教育。

一、课程设置的充分适应性

芬兰采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标准体系,以《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引领学校管理、指导教育方向和规划课时设计,并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真正凸显了放权、分权支持地方教育部门进行课程建设的立场和态度。《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第一章就提到了“地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各个城市有当地教育部门的“地方课程标准”,是对国家课程大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真正进行课程开发,以此实现课程的本地化、实施的自主权和个性化教学。各地方教育部门把国家大纲本地化,进行更具可操作性的课程开发。这一过程中,每个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建工作坊,经充分对话沟通后确立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

结合当地的人口民族、经济实力、区域文化,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研发形成符合当地学生情况的特色课程、文化认同教育,辅助学校的日常教学。每个学校享有较大的课程建设自主权,由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制定“校级课程标准”,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制订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尤其是一线教师,可以充分参与课程设计,并享有高度的课程实施自主权。这样三环相扣的工作流程、三级课程体系,体现了教育管理中的系统化思维。

二、丰富的学校课程

芬兰教育非常重视儿童多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瑞典语、法语、德语、俄语、中文等多种语言选修课程,并在课时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掌握的语言越多,眼界就越开阔。芬兰学生通常会说多种外国语言,小学生就已经能够流利地讲英语,带领来访客人参观校园。教师也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交流。

芬兰的音乐教育非常成功,民族乐派大师西贝柳斯和《芬兰颂》就是来自这里。芬兰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从小学音乐教室的配备即可略见一斑。除此之外,芬兰学生要学的内容很多,综合学校不仅开设了多门必修课,如母语与文学、英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生物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健康教育、宗教、历史、音乐、数字化、视觉艺术、手工、劳动技术、艺术及实践,还有大量选修课,如游泳、花式溜冰、曲棍球、绘画、艺术、乐器、音乐、体育和阅读等。

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的环境与自然课,融合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及健康教育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环境与自然课再分化为物理与化学、生物与地理两门课。相应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到了初中,以上课程才具体分化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

三、培养学生七大横贯能力

芬兰教育决策的制定不是以PISA排行榜为依据的,而是以儿童青少年未来所需要的技能为依据。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横贯能力不等同于通过传统学科学习知识,而是属于综合素养的范畴。横贯能力是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

芬兰学生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与文化、尊重人权,并以尊重为前提在多元环境中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能力。三是日常生活技能与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生活相关的健康、安全、人际关系、理财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生活时的积极心态。四是多元识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道德和审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五是信息技术能力。这是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芬兰并不单独设置计算机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或学校活动中。六是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通过项目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创业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七是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能力,为未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打下基础。

四、评估与考试检测

教师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家中有更多时间玩。教师只想“让孩子就做一个孩子”,希望学生能好好地玩,并在玩耍中探索和学习。在教师眼里,学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学生快乐成长,是学校和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教师不仅支持学生去玩,还会主动带着学生到户外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气息。由于芬兰的冬天黑夜太漫长了,所以师生更珍惜户外玩耍的机会。芬兰学生的假期很长(2个半月),这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大自然中玩耍。

1.评估手段多样化

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取消了针对学校和教材的外部督导制度,高中毕业考成为唯一的全国统一标准化测试。芬兰中小学虽然不设置考试,但不等于没有考核,中小学有各种多样化的评估手段,主要通过抽样测试、教师给学生反馈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师通常会采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具体阐述学生的个体情况:可以是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教师给出的反馈;让学生用报告呈现学习成果;交学习报告;同伴反馈;家长反馈等。评价学生不是为了排名或择优,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实现国家课程大纲提出的“学会学习”的目标。

芬兰教育发生的场所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也可以是厨房、手工房、木工房、车间房、VR环境,还可以是森林、博物馆、社区等。如此多样化的学习场所,要求评价方式必须灵活多样,评价内容也应非常丰富,包括学生的团队领导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说到底,从教师评估到学生的自评、同伴互评,其实是在把学习的自主权慢慢地交到学生自己手里。

2.废除标准化测试

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立足,芬兰彻底检讨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废除了等级排名,也废除了标准化的校内和校外统一考试。芬兰不再依赖考试,芬兰的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教师绝不因为考试而教课,学生也绝不因为考试而学习。芬兰教育不比较、不评分的特色,在师生中的体现一致。即学校不但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给教师无谓的评比和评分,不考核教师,也没有教师评鉴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最新版的《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对评价学生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对自己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有所把控;也要学会观察、反思他人的学习行为,给出反馈意见,培养同伴互评的能力。另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会邀请学生参加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如对学习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参加校级课程的开发。

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评价内容之一。教师给学生的反馈意见,不仅要指出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就,还要让学生懂得失败和犯错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一方面,在自评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有利于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另一方面,在互评的过程能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团队协作中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

可见,芬兰教育是要让学生平等地起跑,不会因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不等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不会过早限制学生的学习范围以及限制学生的发展潜力。纵观我国当前的教育,与芬兰教育相比,應择其善者而从之。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芬兰课程能力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自行车的发明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