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影响分析

2019-03-06刘晓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障碍性贫血依从性

刘晓玉

临床研究显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通常发生发在青壮年人群当中,慢性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将会表现出脸色苍白、身体虚弱、心跳过速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认为,引发贫血的原因包括:急性血液流失、缺乏红血球酵素等,溶血性贫血、血管失调等作为后天因素也将会引发患者出现该症状[1-2]。目前,临床上不仅需要给予对症的治疗措施,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症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积极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更加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7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给予心理和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7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所采取的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35例,本组试验均为患者自愿参与,并且签署知情书。其中,心理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为20~64岁,平均年龄(38.25±2.48)岁;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4.8±1.1)年;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为20~66岁,平均年龄(38.76±2.64)岁;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5.2±1.7)年。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接受研究的患者均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并且出现头昏、皮肤黏膜出血、发热以及乏力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肝脾肿大症状的患者;(2)排除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3)排除并不配合研究的患者。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临床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和指导,如:入院指导、评估以及病情观察等。

心理组给予心理护理临床路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并且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详细向患者讲解有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大部分雄性激素在用药期间具有副作用,可能出现声音变粗、毛发增多等症状,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明确告知患者病情缓解后减少用药剂量,便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其次,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积极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密切监测患者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波动,积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困惑,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介绍成功病例,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解有效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并且积极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告知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将会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会倾诉和自我调整,充分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心和照顾,加强与其他病友之间的交流,进而减少孤独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心理组和对照组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将患者按照医嘱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3]:(1)完全依从,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2)部分依从,患者虽然接受用药治疗,但是用药次数和剂量出现偏差;(3)不依从,患者并未按照医嘱接受用药治疗。采用SF-36量表[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8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将每一维度的分数相加,计算出生活质量总分,总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采取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0分,具体包括:对于健康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于饮食、住院环境以及护理技术等方面的满意情况:(1)十分满意,分数超过90分;比较满意,分数在60~90分;不满意,分数低于60分。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有关该类疾病的相关常识,如: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内容等,评估患者的认知程度,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比对

心理组的药物治疗依从33例(94.29%),高于对照组的26例(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对

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骨髓造血功能出现衰竭的一种贫血疾病,将会严重损伤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减少外周全血细胞的数量,临床上按照发病的时间将其分为慢性以及重型两种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治疗需要及时去除患者的患病因素,及时预防和控制的感染症状,给予支持治疗,临床上通常采用雄激素进行治疗,部分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长效的缓解效果[5]。除此之外,对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指导以及社会支持等,提高患者对于贫血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本组研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指导,结合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6-8]。同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详细介绍有关患者的患病情况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有关该类疾病的成功案例,进而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和勇气[8-13]。本次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心理组的药物治疗依从性33例(94.29%)高于对照组26例(74.29%),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临床上通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干预,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指导,并且积极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获取患者的信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1 各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比对[例(%)]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分, ±s)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健康常识认知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分, ±s)

心理组 35 94.25±3.87 82.21±6.47 760.96±33.36对照组 35 82.12±3.65 61.74±6.15 649.68±36.32 t值 - 13.490 13.567 13.350 P值 - <0.001 <0.001 <0.001

概而言之,通过采取心理临床路径的干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用药治疗依从性以及对于健康常识的认知。

猜你喜欢

障碍性贫血依从性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夕阳红难以启齿的元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