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聚焦、赋形,从生活到美文
2019-03-05黄明丽刘勇
黄明丽 刘勇
[创课缘起]
开学第一次大作文,学生大都无从下笔,问之,答曰: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可写,写出来也没有多大意义。看来,许多学生都认为作文应当写得更有意义。这种想法没有错,但一来就要直奔“意义”,追求有思想、较深刻,这就不妥了。
写作的素材大致来源于两类:一是生活,一是阅读。学生写作难,难在缺少生活体验,缺乏阅读感悟,如何让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就需要教师改变观念,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教方法到教体验,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才能真正让作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创课思路]
1.捕捉一个生活场景。
这是定格镜头,培养直觉思维,采撷写作的触发点。初中的学生,对世界充满惊喜、探索和好奇之情。中秋节放假期间,用心发现生活中有意思之处,用手机定格这一镜头,这样,第一时间采撷,第一时间珍藏,可以让瞬间变成永恒,让回忆永远鲜活,还可以链接生活,成为写作的“选材”环节。
2.即兴创作一首小诗。
这是聚焦想法,培养灵感思维,培育写作的创作源。学生是天然的诗人,他们的语言纯真没有雕琢的痕迹,思想可爱没有套路的伤害。两三句即可,最短、最快记录,无须冥思苦想,无需长篇大论,真实而灵动,小巧而精致,保持着最初的想法和创作的动机,是写作的“立意”环节。
3.还原一种真实生活,
这是由诗成文,培养赋形思维,完善写作的生活场。采用思维导图或九宫格,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思路。当面对这张自己拍摄的图片,吟诵这首自己创作的小诗时,过往的画面会历历在目,再去回想捕捉画面的情绪和创作小涛的冲动,从而还原一种真实的生活,写出体验和感悟,让文章有意思、有意味。这是写作的“构思”和“起草”环节。
[教学现场]
一、活动回顾
师:放假前,老师让大家用手机或相机捕捉一个生活画面,这张图片,可以是最有趣的,可以是最感人的,可以是最可爱的,可以是最令人沉思的……然后,旁边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两三句话亦可,记录下当时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今天,请同学们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快速上台进行PPT展示,图片和小诗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吃月饼的场景,一是外出游玩的所见,还有一类就是个体在生活中的偶然所得。教室里不时传来掌声和笑声,学生们的眼睛特别明亮。
(自悟自析:出示图片,有交流的载体;展示小诗,有表选的欲望。这是一个“面”的呈现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互相碰撞的过程,既是对首期作业效果的检测,又是开拓思路、对后期讨论的促进和铺垫。)
二、小组合作。修改小诗
师:同学们出示的图片千姿百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同学们展示的小诗情味盎然,充满了天真的味道。谢谢你们精彩的展示,谢谢你们用心的准备,谢谢你们无私的分享。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和小诗,应当有所感悟。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切磋。如何切磋?将你写小诗的缘由与大家进行分享,还可以对小诗进行修改。然后,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一幅作品,并代表本组发言。
(自悟自析:在“面”的铺开之后,这个环节聚焦于“点”上的突破,小诗的创作缘由,其实就是分享对生活的体验,对图片的感受。这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在全班学生作品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讨论作品,思路打开了,学生便有话可说,对小诗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
三、全班分享,推敲小诗
师:请各小组自由发言。
(第一组分享并朗读一首小诗)
太阳
文诚意
我站在12楼的顶楼上
仰视着天上的太阳
一会儿金黄,一会儿暗红
望着,望着
我忧郁的心一次次在夕阳下放开
天慢慢暗淡了
生:我们组推荐的作品是文诚意的“太阳”。这幅作品没有拍我们一般拍摄的比较俗气的意象(众生笑,该生也脸红起来),比如吃啊,耍啊之类的。这是文诚意同学观察夕阳落山时的情境及当时的感悟,我们觉得有意义!
师:“有意义”,这的确是我们写作的时候需要考量的,但是,谁说吃月饼、赏月亮就没有意义呢?或许它们更有趣,更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学生们纷纷点头)
生:我认为这张图片还是很有意思的,圓圓的、紅红的落日,即将隐没于重重的山峦之中,太阳没有了正午的光芒,仿佛也害羞了,朦胧的群山也有了一种意境,让人安静下来。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诗修改为“我站在12楼的屋顶/望着渐渐西沉的落日/一道儿金黄/一道儿暗红/心绪也慢慢宁静下来”。
师:请作者来说说,你为何忧郁?你同意修改吗?
生:我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忧郁的,就是觉得写诗嘛,要忧郁点才有感觉。(学生们大笑)后来,我还是觉得有点矫情,但是心情确实有些变化,才放假,特别兴奋,想着怎么玩,有什么好吃的,但是爸爸妈妈还没有下班,我只能在阳台上一直望着太阳下山,又想着要完成老师的作业,就拍了这张照片。后来看着太阳下山的情境,心绪就平静了许多。谢谢同学们的修改,更简洁,更准确了。
(师生掌声)
师:感谢你的真实分享,感谢小组的智慧奉献。正是有了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才会有真实的感悟,有了对体验的反复推敲才会有准确的表达。继续分享。
(第二组分享并朗读一首小诗)
月
宋萍
静立于楼台间,
遥望黑幕中演着独角戏的月亮,
银先泄下,枯木遮挡
嗅着空气中的淡淡幽香,
想
明天,月亮就圆了吧……
师:我们同时来看看图片。
(屏显)
生:我们组认为这些图片虽然不是用相机拍的,但是很有意思。中秋月圓,人也团圓,但是宋萍想到了“月有阴暗圓缺”。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涛修改为“遥望黑暗的苍穹/月亮正不知疲倦地演着独角戏/从月缺到月圆/脸光泻下,枯木遮挡我嗅到了淡淡的幽香”。
师:请作者来说说你的构思。
生: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月亮,我想月亮不是一直都是圓的,就像人不会一直都一帆风顺。我想到了我学习上的烦恼,所以“从月缺到月圓,银光泻下,枯木遮挡”。我吃的月饼,开始是圓的,吃了几口就缺了,再吃它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于没有了,但是月亮会一直月缺月圓,月圓月缺。我又想到了父母,所以“月亮正不知疲倦地演着独角戏”“我嗅到了淡淡的幽香”。我在修改的过程中,也更加明白和清楚了,我觉得我还可以写成一篇作文。
(师生掌声)
师(笑):太好了!你怎么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布置写作文呢?(全班学生表情不一,有的叹气,有的高兴)写作,并不复杂。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是最丰富、最鲜活的路径。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独特的“湘西”世界的沈从文说过:“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由此可见,最好的积累是热爱生活、爱上阅读!
(第二组分享并朗读一首小诗)
一只猫
深深地蜷缩在藤椅上
阳光
从叶间偷窺
古老的城墙
生:这个图片很独特,很有意境,唤起了我们很多人的回忆。这首诗,也挺有意思的,有小猫,有阳光,有城墙,有青石板……很古老,也很宁静。
生:我们组只在小诗的最后加了一句:一只猫/深深地蜷缩在藤椅上/阳光/从叶间偷窥/古老的城墙/光滑的青石板/河水潺潺。我们认为,有了河水潺潺,就更有了古老的味道,突出了悠长的岁月,像河水一样从古至今流不休。
师:我想问问,猫到哪里去了?
生:我刚要拍照,猫就被我吓跑了。(大家乐)
师:请作者说说这张照片和小涛的来历。
生:中秋节,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我想起小时候我最喜欢待在河边。现在那里是古镇了,有一把椅子在河边,我看见于一只猫躺在上面,正要过去拍照,那只猫就被吓跑了。后来我躺在那里,成了那只惬意的小猫,真舒服。小时候,我几乎摸遍了那些古老的城墙,走遍了那些光滑的青石板。如果我写文章,我就写我懒懒地晒着太阳,不知道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好惬意的一只小猫。“偷得浮生半日闲”,真羡慕你的休闲时光,这才是真正的度假。
(师生掌声)
(自悟自析:照片,让瞬间变成永恒;小诗,让回忆永远鲜活;分享,让写作免满快乐。这是最原生态而又最真实的素材,也保存着最初的想法和创作的动机。引导学生们修改小诗和分享创作缘由,这是在定格灵感,这也是在凝聚思想。)
四、借助工具,構思写作
师:电影《死亡诗社》的男主角说过一句令我特别欣赏的话,“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让我们热爱生活吧!思考和体验生活的意义,在生活的“画”与“诗”中沉醉。大家拍摄得最多的是公园或大自然,当面对这张照片,吟咏着创作的小诗,过往的画面会历历在目。想想捕捉画面的情绪和创作小诗的冲动,我们可以构思整篇文章,从而写出一篇美文。如何构思?利用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九宫格,我们来进行完形填空。
师:需要怎样发散呢?沈从文曾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写作的经验世界原有两种方式,一是身临其境,一是思想散步。”写这类作文,一般是“两物一情”,即景物+人物+感情,如此而已。你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一个月夜,独自到湖边去透一口气,却来到了月光下的荷塘,一个澄澈诗意的荷塘。此时,荷塘还是那个荷塘,但朱自清已经不是平常那个忙碌不堪、喜欢热闹的朱自清了,他唤醒了自己的所有感官,找回了内心的自己。请我们进行构思,完成一篇作文。
(自悟自析:曹文轩说过,“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一画,是作文的创作泉眼;一诗。是作文的核心思想;而最后的创作美文,是有感而发、不得不发,是感悟体验、水到集成。)
[创课所得]
写作,本来是一种交流与表达;写作课,就是要还原情境,让学生有交流的载体,有表达的欲望。这节作文课,过程好玩,方法有趣,表达有意思。
1.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写作是在作者感知生活并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构思成文,而没有这个过程的写作容易滑入“假、大、空”的泥淖。这堂写作课,回到生活,注重体验,引发思考,赋形成文。“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写作过程来看,从画面到小涛,再到文章,整个过程立体而鲜活。
2.从教方法到教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先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发点,根据画面写出最初的想法和感性的文字,然后再进行构思、想象,赋形、还原,由少而多,由易而难,让每一步都有依凭,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从“有意义”到“有意思”。
写作不是道德考评,任何人无法从一篇文章推判出作者道德的高下。写作也不能直奔考试标准,常年为考试标准而写,到了最后连应试作文也写不好。曹文轩就曾说过:“写作文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和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你一入了这个道,就很快陷入了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肚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像只空罐儿。”所以,不要老想着“有意义”,要发现生活中的“有意思”的人、物或事,如此,写作就会有趣起来,就会可爱起来。
[学生作品]
小镇·阳光
严铭若
阳光透过青砖绿瓦,用温柔的手抚摸那布满青苔的斑驳女墙。
——題记
我坐在河边的藤椅上,独自享受着安谧的午后,刹那间抬头,流水悠悠,岁月静件,轻盈、柔和、曼妙。
一抹轻纱般朦胧的光线,在青布窗帘拉开的一霎,泻下,映在洁白的床单上。我站在斑驳的窗棂前,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旧旧的瓦片,窄窄的巷儿,那飘满古香的小镇,悠悠长长。
天亮伊时,阴冷,晦暗,蝉虫伏在肥绿的叶儿上,拉长声音鸣唱着。
微亮的天边,太阳随着朝霞徐徐上升,一点,一点。阳光,在那一刻,一寸,一寸,散发着清光;一丝,一丝,驱走了阴暗。随即,车轮压着石子路的清脆声,开水沸腾时的气鸣声,人们伸懒腰的窸窣声,都逻渐清晰起来,伴着阳光,吵醒了熟睡的小镇。霎时,吆喝声急雨般袭来。阳光,淡淡地放射它的能量,慵懒却又为小镇带来了新的一天的活力。
曾几何时,我还在那片阳光中徜徉。站在巷口,仿佛有悠悠琴声,风铃声,以及流水声。它们若有若无,似近似遥,只有细细地听,才发现它们相互和着柔柔的声调。那个午后,阳光淡淡,隔壁那扇朱红木的门,午睡着,愈发安详。
我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样的阳光:蛋黄色,如纱般轻、薄,舒缓地为青瓦盖上一层朦胧。没有波澜,但却有一种淡定,平静而隐约地笼罩着树、房屋和巷口那只白色的猫,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伫立,不肯离去。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味道比相貌更容易使人铭记。阳光,亦如此。小镇的阳光,是那种清幽的柠檬和薄荷味,它们略微有些苦,却使人久久回味残留舌根的一丝甘甜。
午后,阳光漫步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在河边的藤椅上,悠悠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