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教堂:不仅是高耸的哥特式尖顶

2019-03-05潘新华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徐家汇土山尖顶

潘新华

中西文化在徐家匯汇合。每次路过徐家汇,抬头向西一暼,总能看到位于蒲西路上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为双塔尖顶的哥特式建筑,高56.6 米,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尖塔顶端为十字架。大教堂以它高耸的中世纪哥特式尖顶特色,在一本本历史建筑画册上留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等经典印记,更因徐家汇天主教堂所在的徐家汇地区,在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印痕。西方宗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被吸纳汇合在徐家汇地区。

春天的一个下午,蒲西路158 号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内,一对新人正在举行教堂婚礼。教堂里端坐着新人的双方家长、亲朋好友。他们打量四周,看到大教堂纵向有前厅、中厅、后厅,后厅之上是唱诗楼。会堂高26.6 米,挺立着64 根大小立柱,每根立柱用10 根小圆柱组合而成。百年前建成的号称“远东第一大堂”,可同时容纳约3000 人,座椅可容纳千余人。中间横廊的窗上,有美丽的窗花图案,据说是神父修女自制贴上去的。大堂的顶部回廊,通过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就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

冬日的一个中午,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里,几百位老伯伯老奶奶在做完礼拜后,留下来为一位已故八旬女教友举行追思会。刚刚离世的那位老奶奶,生前每星期天的清晨总会来到国际礼拜堂。虽然她不能准确叫出其他教友的全部姓名,但当这位老人在医院病床上最后安然闭上眼睛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她的教友,都无例外地前来参加她的追思会。他们之间就像家人朋友一样,为她反复祈祷。

这是宗教文化在徐家汇周边留下的烙印。

土山湾博物馆里有一张“教育文化机构”大表格,上面记载了1847 年至1920 年间创办的13 家教育科学机构名称、始创时间等。它们分别是:徐家汇藏书楼(1847 年)、徐汇公学(1850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1864 年)、崇德女校(1867 年)、徐家汇博物院(1868 年)、徐家汇天文台(1873 年)、圣心报馆(1887 年)、震旦学院(1903 年)、启明女校(1904 年)、复旦公学(1905 年)、类思小学(1884 年)、圣教杂志社(1912年)、汇师中学(1920 年)。

2007 年,北京中国学中心的法国专家魏扬波给上海举行的“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他的一篇专题论文,描述了当年徐家汇一带的文教活动,仿佛是给土山湾博物馆里的那张大表格提供背景注释:“他们修建了大型综合建筑,包括学校和科学观象台,其中许多建筑在20 世纪90 年代改造徐家汇的时候被毁。

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存在,其中包括著名的徐家汇藏书楼和1910 年间的华丽的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徐汇天主堂)——在教育方面,他们首先将目标定位在制定一个体系,引导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并使最有才能的学生应试科举或是继续深造。到了1860 年的时候,他们负责了江南(江苏、安徽)地区内的5600 个学生的教育,包括224个男子小学和89 个女子小学。1842 年的上海是一个有约15 万居民的城市。”“就在徐家汇这个基地,耶稣会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为把上海转变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科学中心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离开徐汇天主教堂前,人们常常会回头再打量一下这座落成于 1910 年的大教堂。它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原称为“圣依纳爵堂”。教堂高五层,建筑面积6670 平方米。它那两座钟塔的尖顶及十字架,在1966 年“文革”期间被拆毁,教堂改为果品仓库。1982 年修复了钟楼尖顶。近年又对教堂进行全面修缮,2017 年12 月16 日重新开堂。如今,大教堂的哥特式双塔尖顶依然耸立,它在夕阳余晖的映射下,别有一种景色。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徐家汇土山尖顶
藏在古建筑里的科学
故乡的土山
芭比的闪亮王冠
徐家汇呀好地方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余秋雨11年投资获利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