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与知识分子的理想
2019-03-05化定兴
化定兴
2018年金庸仙逝。网络上对金庸的集体缅怀足以证明他在武侠小说领域的江湖地位。近几年,逝去的文化名人其实不少,但多数不被众人所知,唯有金庸“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打通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所谓精英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有学理性与思辨性,有一定的理想情怀;大众文化就是普通百姓所理解的文化,简单朴素,现实功利。
金庸深谙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从武侠小说传递出来的思想价值能被大多精英所接受,用其自己的话,就是传递了“忠孝仁义”,但他又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吸收,而是有所反思。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多次被其师父岳不群刁难、冤枉,但令狐冲都是处处忍让,非常符合传统文化中的行事之道。
令狐冲被岳不群从小收养,是师徒,更似父子。按照孔子的说法,父母有过失,孩子可以劝告,但不能违逆对抗。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而在《礼记》里,还有“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这样的伦理要求明显有不合理之处,所以金庸把岳不群称为君子剑是谓反讽,而令狐冲最后弑师,可以说是对这种文化的有力对抗。
对于普罗大众,金庸小说里的爱恨情仇则能够引发大家共鸣,其中透露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路有不平拔刀相助、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朴素价值也容易被认知与接纳。
当然,武侠小说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因为人们向往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世界;但由于个人力量的渺小,气不得出,便寄希望于某种特异功能和强大人格。那些侠客和义士个个身怀绝技,敢作敢当,扶危救困,义薄云天,在江湖之上来去自由,恩仇必报。
笔者认同陈平原所讲的,文人写侠客,可能感于时世艰难,也可能只是寄托情怀,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说到此,就不得不提金庸那句耳熟能详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了。他笔下的郭靖、乔峰,都是这样的代表,他们也最终舍生取义。金庸对侠的解读,可以说契合了中国的文化追求和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金庸对侠的理解。据陈平原的研究,随着时代推移,“侠”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富有魅力的精神风度及行为方式,比如“侠骨”“侠气”。笔者以为,这与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侠客与知识分子的理想殊途同归。
因此,對金庸的缅怀,不是说我们留恋他笔下的江湖世界,期盼着一个大侠能拯救世界,维护公平与正义,而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的日渐凋零的忧虑,是对士志于道日渐离场的伤感。
说金庸传统,是因为他有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一面,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但他又有对知识分子尴尬处境的清醒认识,所以小说中令狐冲、陈家洛等都走上了归隐之路,“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武侠里如果没有了侠,那就成了你死我活的丛林斗争;知识分子如果丧失了道,那就失去了灵魂,斯文扫地了。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