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移之人罗兰·巴特

2019-03-05杨皓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巴特罗兰

杨皓

罗兰·巴特

(1915—1980),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出生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逝世于法国法兰西岛,享年64岁。巴特的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如果要评选一个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游移不定的思想家,一定非罗兰·巴特莫属了。加入过法国外交团,试图成为一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对戏剧充满兴趣一度确立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业余音乐家,画家,不情愿的马克思主义者,多受批评甚至不被承认的哲学家,太多的经历与标签可以附着在巴特身上,但是,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定义巴特,也许“游移之人”的称号更为适合他。

巴特的游移特征,首先体现在他的身世之上。1915年11月12日,巴特出生于法国北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路易斯·巴特是蒙田辅助巡逻艇上的海军中尉,1916年,罗兰·巴特的父亲在战火中牺牲,是时巴特只有一岁。父亲死于战事,让巴特经历了穷苦的童年生活,直至1925年,巴特的战争遗孤身份才得到法国的承认,其母亲得以领到一笔战争津贴。巴特身世上的游移正在于此:中产阶级的身份与穷苦的家庭生活。这两者存在着一个赤裸裸的矛盾,尽管他从未体验过当时法国中产阶级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终究还是从中产阶级才有的物品上受益了:家里的钢琴、众多的书籍以及富于学识的亲戚。

第二个集中体现巴特游移之人特征的地方,在于巴特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如果说幼年喪父的事实让童年巴特承受了普通孩子所不必经历的种种,二十岁左右的一场大病则可谓巴特成年后的巨大人生波折。1935年,凭借高中时优异的成绩,巴特前往巴黎大学研习古典希腊文学。未曾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肺结核让他不得不中断了学术生涯,也正因此,巴特得以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被征召入伍。在无法进入法国主要大学进修的状况下,他辗转于各地做法语讲师,其后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也刻意避开这些主要的正规大学教职。期间巴特也有作品发布,但由于其近乎学术边缘人的姿态,多受批评且难以被学术界接受。如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开始了对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探索,这时期他主要的作品是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型态的论述。他独特的观点引起法国思想家的不满,他们称巴特为新批评,认为巴特漠视且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以《批评与真实》与其对抗,控诉旧的、布尔乔亚式那种不重视语言细节的、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巴特的身份游移不定,他似乎想要成为一位知识分子,但周而复始的旧病复发以及漫长的治疗过程无情地剥夺了他任何重新建立职业生涯的机会,另一方面,高处不胜寒式的思维状态又让他身份成迷,以至于让自己的身份与身世一样,游移不定。

罗兰·巴特的游移特性最终体现在了他的毕生工作之上。巴特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每一种姿态、观念或批判,在他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轻易地就能找到完全相反的论调。如在1957年的《神话学》中,巴特赤裸裸地揭示了作为一个批判家保持“中性”就好比一种客观性神话,然而在1977年,也就是在20年后,巴特又在他的一系列演讲中鼓吹这种“中性”。

巴特深刻而敏锐的评论对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等学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即便巴特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理论领域中,他的著作让他与这些思想流派关联在一起,但他的影响也渗透到了计算机、摄影、音乐和文学领域,这些领域无一例外都关注信息再现和沟通模型。巴特的视野之宏大,致使在他之后没有一个思想家可以效仿他。巴特的作品既不迎合、也不反对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概念,这意味着,他的理论并不是效仿任何别的思想教条得来的。巴特的名字和思想不如马克思、杜威或弗洛伊德那样为人所知,他拒绝接受各种推断出来的意识形态,不论它们的来源如何。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巴特罗兰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致罗曼·罗兰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