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迷网”难题

2019-03-05张程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红暴力比例

张程

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从互联网引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PC互联网时代,监管者通过多年摸索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实名制和隔离滤网为核心的保护机制,将未成人与有害的网络信息物理隔离开来。这一套方法在PC互联网时代曾经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以智能手机、平板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往的这一套办法已经行不通。

如今青少年上网的方式多样化,地点局限消失,同时也越来越低龄化。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文化日益多元,价值观日益复杂。入口和内容的丰富使得网络的管理变得复杂起来,面临的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复杂。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免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难题。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对于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要立即停止使用。对于违反相应法规的APP、微信公众号等要报告给当地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予以查处。同时要求各地建立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 “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教育部的这一纸通知矛头直指中小学生的网络环境,管理措施也异常严格。

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围绕未成年人的“套路”也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犯罪高发地之一。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青少年触网低龄化

如今同小学生提起李白,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不是“诗仙”,而是游戏角色“刺客”;提起花木兰,他们想到的可能不是“代父从军”,而是游戏角色“上单”;提起王昭君,他们想到的可能不是“昭君出塞”,不是“四大美人”,而是游戏角色“中单”“法师”。

网络游戏对于小学生认知的改变,不亚于电视剧对于文学形象的固化。如87版《红楼梦》中演员陈晓旭之于林黛玉;95版《神雕侠侣》中演员李若彤之于小龙女;97版《天龙八部》中演员黄日华之于乔峰。对于很多70后、80后、90后来说,一提起林黛玉想到的就是陈晓旭,一提起小龙女想到的就是李若彤,一提起乔峰想到的就是黄日华。对于很多00后、10后的小孩来说,一提起李白想到的就是游戏中的“刺客”,一提起花木兰想到的就是游戏中的“上单”,一提起王昭君想到的就是游戏中的“法师”。

网络内容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之大,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对于这些网络内容的规范和建设问题。对于还没有来得及去认识世界之大,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青少年而言,尤为如此。

在一个被互联网覆盖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现如今青少年往往在较早的成长时期就会与网络接触,而且触网的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5岁及以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青少年占10.88%,6~1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61.43%,10岁以上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仅占27.69%。如此早就进入了互联网的“花花世界”,缺少正确的指引,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

从使用的上网设备来看。青少年使用的上网设备主要是手机,占样本的87.33%,远高于其他各类上网设备。新兴的上网设备如平板电脑,作为青少年上网主要设备的比例也占到21.88%。

从上网的场所来看。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学校通常对学生上网进行一些限制,比如禁止带手机或限制使用手机,因而可以理解家庭是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场所。调查显示,青少年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家庭的占95.07%,学校其次,仅占18.44%,公共场所占14.65%,随时随地占13.20%,其他场所占5.46%。

研究显示,是否有父母陪伴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没有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占14.61%,而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该比例仅为7.58%。可以看出,父母在场对于防止青少年过度上网、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青少年触网的年龄越來越小,上网时间越来越长,上网的方式和浏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青少年遭到网络有害信息侵害的风险也随之上涨。

近三成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暴力

随着青少年触网时间和范围的扩大,青少年面临网络问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研究显示,近三成的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暴力。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上的暴力辱骂信息,占比高达68.48%;其次是网络社区,占比为55.30%;在短视频和新闻及留言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也很高,都超过三成。此外,青少年在微博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5.36%,在直播平台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19.91%。

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少年遭遇网络暴力的比例为28.3%,比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共同居住的青少年低12个百分点。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受到欺凌。也有老师反映,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本身自控能力比较弱,不仅容易受到网络暴力,也容易对别人实施网络暴力。

青少年处理网络暴力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当作没看见,不理会”是青少年最常用的应对暴力辱骂信息的方式,六成的青少年选择此项;其次是“网络投诉或者举报”,约一半的青少年也选择了此项;而选择告诉父母、老师、兄弟姐妹以及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比例均不足一成。

同遇到色情信息骚扰的反应类似,青少年遇到暴力辱骂信息更可能跟同辈朋友讲,而不是告诉老师、家长或兄弟姐妹。调查显示,“跟同学或者朋友讲”的比例为15.54%。

青少年遇到过针对自己的骚扰、暗示或者陌生人约见面情况的占比超过一成。其主要场景同遭遇诈骗和暴力辱骂信息一致,依然是社交软件和网络社区,前者占比为79.81%,后者占45.61%;其他场景如短视频、直播、微博、新闻及留言的比例只在15%左右,其中短视频场景下的骚扰或陌生人约见面的比例相对较高,为两成。

青少年应对骚扰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不理会和网络投诉或者举报,前者占63.74%,后者占43.74%。青少年很少选择将这些信息告诉老师、家长或监护人。选择“报警”的比例也很低。

从这些报告中可以看出,青少年面临的网络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规范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刻不容缓。

看直播成大学生重要娱乐方式

除了青少年,大学生面临的网络问题也不容乐观。直播和网红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其中游戏类直播和网红受到男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2017年“大学生调查”发现,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关注过网红。其中,近一成的大学生基本每天都查看网红动态,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至少每月查看1次网红的动态。

对比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情况发现,高职生关注网红动态的频率显著高于本科生。约有1/10的高职生基本每天都会查看网红动态,约1/5的高职生至少每周查看1次,频率明显高于本科生。

对于关注网红动态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关注的网红类型与直播类型有比较相似的地方,游戏和美妆是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红类型,超过四成的大学生关注游戏类网红,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关注美妆类网红。其次是美食/烹饪类网红、秀场类网红和旅游/户外类网红。财经类网红得到的关注度最小,仅有3.1%的大学生会关注。

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关注的网红类型存在明显不同。男生更多关注游戏类网红,关注比例超过六成,女生则热衷于美妆类网红,关注比例达到超过一半。此外,体育类网红和科技类网红相对更受男生的欢迎,美食/烹飪类网红、游戏类网红和购物类网红则相比更受女生欢迎。

青少年所面临的网络问题日益复杂,青少年网络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也将深远悠长,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在加强游戏、直播等网络内容的管理,对游戏版权审核、直播内容监管可谓是异常严格。当前,教育部等部门也在加紧研究保护青少年网络安全的举措。然而仅仅监管部门行动起来可能还不够,走出校园,学生的家长,青少年的监护人更应该承担起责任,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互联网使用习惯。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应形成监督保护的合力,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形成长效保护机制。

猜你喜欢

网红暴力比例
反性别暴力
人体比例知多少
“暴力”女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暴力云与送子鹳
«ВаНхУН»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向暴力宣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