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假新闻制造真命案

2019-03-05李忠东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假新闻谣言印度

李忠东

网络谣言是杀手

2018年7月13日,27岁的印度IT工程师阿扎姆和两位朋友开着新买的车出游,去卡纳塔克邦的比达尔县探访友人,其中一人来自卡塔尔。他们在农田边休息时,卡塔尔人掏出从家乡带来的巧克力,分赠给村里的孩子们。不知为何,有个孩子突然号啕大哭,引起了村里老人们的注意。这些长者立刻高声吆喝,有村民上网发信息把邻村人召唤过来,没多久便聚集了约2000名手握棍棒和石块的村民。

三人驾车冲出了村庄,但村民们通过脸书(Facebook)旗下的社交通信软件WhatsApp号召数公里外的村庄加入围堵,直到汽车撞上一处桥墩,在水沟里翻覆。他们被拖出车外,阿扎姆出示身份证证明自己不是绑架犯,他的卡塔尔朋友亮出了护照,乞求人们冷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处以私刑,但没有谁肯听。当地警察到场维持秩序,可2000多名狂暴的村民不予理会。一名警察恳求村民们停手,但无人理睬,三名警察为救人而受伤。暴行持续了近一个小时,阿扎姆被殴打致死,他的两个朋友重伤送医。

卡纳塔克邦副首长帕拉梅什·瓦拉奥谴责这一暴力事件,奉劝大家不要听信谣言,用法律解决问题。若有可疑的人物或活动,请向警方报告,并敦促尽快将凶徒绳之以法。截至7月17日,已逮捕32名参与阿扎姆一案的嫌犯,其中包括一名召集村民参与暴行的WhatsApp群组的群主。警方将此案定性为网络谣言引发的集体杀人事件,并指责WhatsApp未能有效遏制虚假信息。本月,脸书在印度几家主要报纸上刊登整版广告,教人们如何识别假新闻。

在印度,类似的事件已经发生多起。6月9日,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两人由于被怀疑是拐卖儿童的人贩子而被暴民处死,其中一名男子在遭到毒打后被吊死在桥上。另一位63岁的女子,在和亲戚参观神庙时因为给孩子发糖果被人怀疑。“怎么会有人给小孩发糖,肯定是人贩子。”这种莫名其妙的猜测居然使她遭到了多达30个村民的攻击,最后不治身亡。仅在2018年5月和6月,阿萨姆邦东部、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和泰米尔纳德邦南部就发生了多起与WhatsApp有关的暴民袭击事件,至少导致6人丧生。

伪造视频祸害人

关于这段视频,有的说事情出现在巴基斯坦,有的说发生在印度本地的边远山区,根本没有确认过来源和真实性。对视频的来源进行调查后发现,它根本就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是断章取义于巴基斯坦一个关于倡议保护儿童安全、警惕绑架事件的公益广告,视频最终的宣传片解释被剪辑了。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再造,公益广告被改编为“在印度发生过的事情”。

印度是WhatsApp在全球的最大市场,有着2亿的活跃用户,每天都有137亿条信息内容在网上传播。这一平台允许用户匿名,并且不验证身份信息,所有发言都经过加密,对话仅限于用户之间和群组之内,导致谣言的来源和去向几乎无从追查。执法部门表示,他们很难在WhatsApp这样的流行社交网络平台上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在印度,很多假新闻是通过WhatsApp的社交媒体软件和手机短信传播的。该国有超过10亿的手机活跃用户,其中数百万用户可以便捷地联通互联网,谣言得以传播得更快更远,谣言的受众群体也急速膨胀。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众从不质疑社交媒体或者即时通讯软件发送来的消息的真实性。

面对庞大的人口传播基数,以及调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印度警察驾车走村串巷,用高音喇叭告诫民众不要轻信和传播假消息,进行科普辟谣,讲解散布谣言的后果。接着又设立社交媒体控制室,专门检测网络上的舆情和热点,一旦发现造谣的,就直接锁定身份实施逮捕。

阿萨姆邦政府建立了一个监控网络活动的特别行动小组,来防止谣言的扩散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动乱。海得拉巴的警察也发起了相应的阻止谣言和暴力的活动,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了“海得拉巴消灭谣言”和“让这个火起来”的标签,与此同时还组织用于教育公众的研讨班。

6月30日,特伦甘纳邦警察局长雷玛·拉杰什瓦里的车队来到印度最贫穷的社区。她亲自带队下村宣传教育,给当地村民打预防针。一来让他们对虚假新闻有所抵抗,二来防止盲目转发扩大伤害范围。

让拉杰什瓦里惊讶的是,她的宣传教育似乎正在起作用。在特伦甘纳邦管辖范围内的400多个村子里,因假新闻而发生的命案数量开始减少。据悉,宣传教育的方法目前已在印度全国范围内推行。

努力抵制假新闻

7月3日,印度通信和信息技术部对WhatsApp发出了严厉警告:不能再逃避责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WhatsApp回应道,“WhatsApp的群主已能禁止群成员发布信息,将上线‘标签功能,将消息标记为‘转载和‘原创,以提醒用户‘三思而后转。”

印度这场假新闻造成的血案,只是全球虚假新闻泛滥的一桩个案。在迷乱人眼的假新闻背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假新闻那么难辨别?又如何逃脱它的控制?

首先,现在的互联网传播几乎都来自转发。从原新闻转到熟人的平台,再转向自己的页面,这个“多层级”的维度里,给网民植入了消息是可靠的思维——“我那么多朋友都转了,说明这条消息是靠谱的。”其次,大多数人并不会关心消息的来源,只要文章里出现了“专家”“官方”等说法,不管是否靠譜,几乎立马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三,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深,你关注的是谁,得到的消息就是什么,后台的推送算法,就会把你习惯阅读文章推送给你。

麻省理工学院有三位研究人员,分析了2006年至2017年间推特上被300万人传播的12.6万则新闻,通过6个专门核实事实的组织区分了真假新闻。最终的评定结果并不乐观: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比真新闻快得多,而且受众更广。例如法国《回声报》网站上一篇文章被传播给1500人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篇普通假新闻的6倍。很少有真新闻的传播量能达到上千人。有些假新闻却能轻而易举地超过10万人,转发量也更高。这一现象在政治领域尤其明显,胜过在反恐、自然灾害和都市怪谈等方面。假新闻同样能对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如2013年推特上一则白宫爆炸的假新闻让市场损失了1300亿美元(大约合8878.74亿人民币)。

假新闻得以传播的一个原因在于它的新奇。英国开放大学的萨金特博士指出,这种时候培养阅读权威新闻、养成查阅的习惯和批判性的思维至关重要。然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交媒体上各路消息重重叠叠,各种“反转”乃至“反反转”令人应接不暇。更糟糕的是,在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很多地方,许多人对主流媒体失去信任,权威的丧失让辟谣更困难。

比起辟谣,假新闻给人们塑造的第一印象和冲击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对事物的既定印象很难改变,辟谣与假新闻之间,很多人难以辨别。

政府、社会和社交媒体平台都在努力,但假新闻依然四处传播,制造新的惨剧,为何会如此?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人们之所以上假新闻的当,与其政治立场和个人偏见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因为“懒得动脑子”,看什么都相信。这种“懒病”目前“无药可医”。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假新闻谣言印度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