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的一面旗
2019-03-05胡宝鼎
胡宝鼎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党委几十年如一日,把村民道德教育放在心里,抓在手上,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全村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村党委书记吕廷祥还被授予全国劳模光荣称号。他们的实践经验操作性強,对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村民道德建设,必须有一套覆盖全民又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
东留善固村党委在实践中体会到,村民道德建设绝不是读两篇报纸、出两个文件、喊几个口号就可以奏效的。道德涵养是一个细活,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是一个长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道德新风强劲不衰。
“玉兰精神”传承机制。东留善固村已故老书记吕玉兰是一位受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肯定与赞扬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习近平非常尊重的老大姐。村党委为把老书记用一生心血凝成的“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和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严于律己、团结群众的优秀品德传承下去,投巨资修建了吕玉兰纪念馆,以玉兰名字命名玉兰学校、玉兰公园、玉兰民居小区、玉兰大道等永久性建筑,让大家处处感受到玉兰精神;每逢“五四”“六一”“七一”等节日,组织全村青年、学生、党员重温玉兰事迹;编辑出版《我心目中的吕玉兰》《吕玉兰故事集》《玉兰花开》系列丛书,作为村小学校本教材;鼎力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六集电视纪录片和大型吕剧《吕玉兰》的摄制和编排;每逢中央和各级党委部署的重大学习任务时,都与重温玉兰事迹相融合,加深对上级精神的理解……一系列举措,使玉兰精神和玉兰优秀品德内化为村魂,外化为全体村民做人的标杆,学玉兰,做玉兰,接玉兰班,扛玉兰旗,成为激励东留善固2600名干部群众持续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常抓不懈的领导管理机制。东留善固村党委非常重视村民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了书记挂帅、副书记专抓、工青妇群团组织分头抓、全村六大农民协会协助抓,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组织支撑机制;纳入全村年度工作规划,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具体目标、督促检查等内容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定期研究的党委例会、每季度的总结汇报、检查评比、责任追究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覆盖全民的道德教育机制。村民道德建设的根基在教育。东留善固村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在全村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人道德教育机制和学龄儿童教育机制。一是以群团组织和协会组织为阵地,组织各自的工作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学习、专题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四德”教育。二是开办7个农民夜校专班,对不同需求的农民进行国学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现代技术、技能教育,参加学习的村民,每班常年保持在200—300人。三是建立玉兰讲堂、妇女之家、民兵之家等学习活动场所和藏书万余册的图书馆,方便大家学习。四是建立了道德与法制广播站。总结本村的活人实事和相关知识,每期15—20分钟,十年间共播放1273期。五是开设新闻早班车,村里的大喇叭广播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这项活动如今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遇到停电,村民还跑到村委会要求发电听广播。六是倡导建学习型家庭,在学校教师和青年志愿者一户一户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全村坚持每天晚上共同学习一小时家庭已有260多户。七是注重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弘扬玉兰精神,做好国家主人”是村玉兰小学的办学宗旨,养成教育贯彻教学全过程,“格外爱读书,格外爱劳动,格外懂礼貌”成为玉兰小学靓丽的风景线,该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先进学校。
经年不断的年终表彰机制。东留善固村每年都要评选好党员、好青年、好媳妇等十几个方面的百名先进人物,大张旗鼓进行表彰。这项表彰制度已经实行了十几年,进入百名好人榜成为全村人奋争的目标,为村民道德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村民道德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是在农村流传很广的口头禅。不能指望一个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能够带出好村风,不能指望道德水准低下的党员干部队伍会带来好民风。“道德建设必须以上率下,以好党风引领好村风。”这是东留善固村抓好村民道德建设的一条根本经验。
竖起党委一面旗。村党委狠抓自身建设,做到三个第一位。一是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让全村群众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他们靠800元集体资金起家,兴办集体企业,引进外来企业,扶持个体企业,全村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实现了由“五谷丰登”向“五业兴旺”的经济大转型,成为全县工商企业较多、向国家纳税较多的小康村。二是把群众的民主权利放在第一位。村党委每一名成员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每年的党委班子7天整风学习,让群众面对面评议、背靠背打分,群众满意票低于60%的,一律自动辞职;村里重大村务,必须80%以上的村民同意才能执行。三是把公开、公正、公平放在第一位。以农村低保为例,尽管有些党委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因病、因灾造成暂时困难,但个个心不动、手不伸,全部让给困难群众。他们创立的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开榜示、上报审批的“阳光低保”经验和做法,得到有关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批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他们的做法。他们用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树起了党组织的威信,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局面,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员干部“排头兵”。东留善固村党委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求非常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四带四无”,即带头致富不忘帮扶,身边无贫困户;带头遵纪守法不忘规劝,四邻无违法行为;带头孝老敬亲不忘身传言教,身边无不和睦家庭;带头团结不忘排解矛盾纠纷,身边无不说话的“冤家”。党员孙俊晓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打扫街道卫生,修剪集体树木;党员吕廷盼当了几十年仓库保管员,经手的物资上千万,连付手套也没私用过。全村128名党员,有80多位岗位标兵和致富带头人,半数以上的被群众推选到各个领导岗位,党员成为村里最受尊敬的人。
党委、党员率先垂范,走在了道德建设的最前列,感化着父老乡亲摒弃陈规陋习、落后观念,讲文明、讲道德在东留善固村蔚然成风。
村民道德建设,必须搭建适应不同层次“胃口”的活动载体。
东留善固村抓村民道德建设几十年不断线,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搭建不同的教育载体,每次活动都能收到触动心灵的效果,保证了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常抓常新。
举办青年学习沙龙。村党委组织青年在这里学党章、上党课,学玉兰事迹;让大家自由讲理想、谈人生、说观念,在碰撞中辨是非、明事理;组织外出参观,开扩新视野,学习新观念。
开设道德“法庭”。村民之间难免产生矛盾、纠纷,对村民调会调解无效的,东留善固村拿到道德“法庭”解决。道德“法庭”由村治保主任、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组成,公开陈诉,村民旁听。道德“法庭”分成5个小组,对双方是非进行打分评判,有错的一方要公开道歉。双方各自做自我批评,最后达到握手言和的目的。这个办法不仅公正地解决了双方纠纷,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参与者都受到了一次实际、生动的和睦乡邻道德教育。
公开晾晒老人被子。每年春、秋开季,组织有老人的家庭把老人衣被拿到大街上公开晾晒,让全村人观摩评判。晒被子就是晒脸面,巧妙地利用村民舆论的力量对不孝敬老人的行为进行道义上的鞭挞。如今在东留善固村,“晒被子”已经成为“孝敬老人”的同意语。
给“好媳妇”娘家送喜匾。东留善固村每年评选10名好媳妇,由村班子成员开着大车,敲锣打鼓地把光荣匾送到娘家门上,挂到娘家屋里。这个办法震动很大,影响很广,把所有的“娘家人”都动员起来做孝敬公婆、妯娌互敬、姑嫂相让的促进派。
孝老敬亲系列行。村里每年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发零花钱,村干部带着蛋糕为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村里演节目时专设老人席,每月搞一次老人“饺子宴”,还请老人坐上小轿车观光旅游等等。每一次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孝老敬亲教育课。
建起“文艺宣传队”。该村有学校、企业、红大嫂3支文艺宣传队,经常配合村里的重大活动进行文艺演出,歌唱吕玉兰,歌唱新生活,歌唱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
東留善固村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教育载体,都是村党委汲取群众智慧的结果。探索新载体,不是拍脑袋想,而是到群众中找,这是东留善固村带给大家的一个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