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为了保护
2019-03-05闻声
闻声
李福惠
从影40余年,已4岁的李福惠在2018年做了一件大事。他把自己在2018年春季和秋季于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一万多张滇金丝猴、鸟类、花卉和风光照片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保护区内塔城野生动物救护站,用于滇金丝猴的保护、宣传和物料印制。同时,他也被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聘为摄影师。
滇金丝猴因身上的体毛主要是灰黑色,具有光泽,手、足也呈黑色,所以也叫黑金丝猴,中文标准名称是云南仰鼻猴。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翘呈深蓝色。身体背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背后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在云南,当地人也叫它雪猴或白猴,产地的藏族同胞叫它“知解”,白族同胞叫它“白疣”,都是“有羊膻味的大白猴”的意思。其寿命约25 年左右。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5种金丝猴,均生活在中国境内和中国边境地区,分别是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而在原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大自然保护协会前首席科学家、原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看来,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最美的动物,无论从脊椎结构还是视觉审美来说,它都最像人类。
不过,滇金丝猴在1987年便被列入我国濒危物种数据库,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它们是世界上除人类以外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生活在海拔2500~4700米之间的原始森林中,中国独有。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整个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估计只有3000~3500只,物种保护势在必行。其中,白马雪山地区的滇金丝猴数量约2000~2500只,约占全球滇金丝猴总数的70%,也让这里成为了保护滇金丝猴最重要的场所。
2018年,李福惠的主要任务便是到白马雪山上的维西僳僳族自治縣拍摄滇金丝猴。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海拔2800米的塔城野生动物保护区范围内捕捉记录滇金丝猴的身影,记录滇金丝猴的生活。同时,他也再次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摄影对于社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既是一名摄影师,更是一名志愿者,站在公益的角度去用影像介入社会现实,宣扬公共价值。这时,摄影已不再是纯粹的记录,而要发出更加有力的声音。
李福惠在2018年的实践是成功的,不仅是他拍摄了精彩的滇金丝猴照片,更因为他的照片切实地成为保护、宣传、研究滇金丝猴的载体。
滇金丝猴的面部特征是白肤、杏眼、红唇,眼睛通体黑色,没有眼白。雄猴的头顶中央还有长长的黑色毛冠。其牙越尖,说明年龄越小。打斗是雄性滇金丝猴主要的活动之一,胜利者才能与母猴组建家庭,独身的雄猴只能聚集在家庭群的外部。
幼年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是群居动物,社群稳定,一夫多妻。一个滇金丝猴群约30 ~ 60 只,由几个滇金丝猴家庭构成,每个家庭内有一名公猴,若干母猴和小猴。猴群家庭之间会相互打架、争抢,有外群猴接近时,则会一致对外。每年4 月,是母猴生产的时节,初生的幼猴全身被毛为浅黄色,四肢的指(趾)尖都是红色,会由家庭内所有母猴共同照顾。
滇金丝猴以树栖为主,偶尔也下到地面上觅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它也是最适应高寒地区气候的灵长目动物,被动物学界称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滇金丝猴栖息地南北长约400 公里,东西长约10 至30 公里,这一区域拥有6000 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滇金丝猴的运动能力极强,反应灵敏。树间行进时,不会在一棵树上停留,而是从树枝上踩过去,很像武侠电影中的大侠。
在灵长目动物中,滇金丝猴是极少数主要以针叶树树种为食的种类,主要以长苞冷杉、丽江云衫等杉树的松针、嫩叶等为食,特别嗜食一种叫做“松萝”的地衣类寄生植物。图为一只幼年滇金丝猴在吃松萝。据龙勇诚的研究,每只滇金丝猴需要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原始森林方能生存,其家域之大在中国乃至全球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都屈指可数,所以滇金丝猴群可视为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存在標志。
09-10 | 李福惠拍摄的一只正在玩耍的幼猴。玩耍也是幼猴练习生存技能的活动。“我觉得猴子和人一样,没有什么‘猴精是天生的,都是后天的,小猴子会天天练,从而让自己长本领。” 李福惠说。
正在玩耍的滇金丝猴。塔城野生动物救护站位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内,每天上午9 点半到11 点,公园会接待游客,收入会再投入到滇金丝猴保护和研究中
其他野生动物的伤病个体,系统掌握这些野生动物的基本生理学知识。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滇金丝猴展示种群,预防和监测猴群疾病,保证猴群体质(补助食物),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普教育。救护站现有2 位职工,22 位护林员。22 位护林员都是当地傈僳族村民,均已年过50,月收入1600 元。因为生活艰苦、收入低,当地的年轻人们大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滇金丝猴侧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