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吹管乐器的嬗变历程探究(一)
2019-03-05彭俊园
文/彭俊园
引 言
乐器本身是人类物质世界的音声载体,人类的音乐因乐器大家族庞大又丰富的存在,才得以形成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面貌。如今,乐器学的研究视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乐器本体,研究视域逐步开拓,越来越宽泛、全面。一件乐器,涵盖的信息量颇丰,可谓包罗万象。当下的乐器学研究,应依据考古成果,结合多方史料互相参照研究。“毫无疑问,西方学者之所以愿意把研究视角从乐器上切入,当然是看到了可以把握、描述以及超越声乐语言障碍的方便性,中国学者之所以也愿意从乐器上切入,也是找到了一个可以把大量史料贯穿起来的路径,使叙述不再重蹈“系统音乐学”或“音乐本体论”的覆辙。”
人类历史长河的深邃与浩瀚见证着万千乐器的成长发展历程。每一门类乐器家族的产生大致都遵循着由稀少到众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吹管乐器也不例外。目前,该乐器族群发展到近百种之多,可想而知,未有“千雕琢,万打磨”的悠长的改进历程,何以呈现今日“制作之精致、音质之纯净、音律之完备”可喜面貌;未有多方地域之间的彼此互动与传播,何以呈现“形制众多、因地而异”的发展现状。西方的吹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传统工艺,种类多样,作品丰富,在世界乐器史上独具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它们的逐步完善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思考。现下所呈现的西管乐器(西方吹管乐器的简称),它们的产生无不经过反复论证和千余次的试验、调试,加之一系列的实践推广活动,才得以传承下来。
一、西方吹管乐器的原始雏型窥探
林谦三先生曾言,“所有各种范畴的乐器的原理、原型,都早已在数千年前,几乎全都被发现了;那以后,只不过是逐步的改造和发展而已。”任何乐器都不是由少数人凭空发明的,而是人类在生活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在人类依靠狩猎得以生存的时代,就常敲打石片、吹牛角和弹弓弦等。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类早期原始形态的音乐生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溯荒古的原始时代,常以石器、兽骨、角、弓箭等作为生活工具,这些器具的出现有力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众所周知,音乐的起源有照搬说,模声说、数理说、语言说、凭空创造说、社会生活说等其它多种多样的学说。归根究底,这些说法无非是在追问音乐起源于何物?音乐是怎样起源的?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长期依赖探索的问题。人类围绕西管乐器起源的问题,同样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
西管乐器的起源可远溯至史前时代,当时人们从自然界中取材,对着管子吼叫或唱歌可以用以辟邪或作信号。依据目前的史料,原始时期西管乐器的例证有很多。我们可以从那些保存至今的古老的吹管乐器中,窥探出它的原始雏型概貌。有资料显示,“在西方,现今人类能找到的最早西管乐器的证据,应属冰河后期(大约公元前10万年)遗留下来的洞穴壁画。从璧上的图案可看出当时的人类有手握某种笛类乐器演奏的图像,这也显示出管乐器早在冰河后期已经出现。到了旧石器时代(公元前3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已经出现了类似横笛类(transverse flute)、哨笛类(fipple flute)和排笛类(panpipes)的三种笛类乐器之后的青铜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650年),更有金属类的号角乐器出现。”公元前约4000年,古埃及王室旧址希拉孔波利斯留存有竹制竖笛数支,一般长91.44厘米,直径1.27厘米,有2~6个指孔。可见,此时管乐器的制料是竹质或木制的。到了公元前约3600年,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开始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吹管乐器。在埃及王吐坦哈曼(Tutankhamen 公元前1361~1350)的陵墓中出土了两只号角,一只是用银制成的,另一只是用青铜制成的。但也有下述说法,“远古时期的笛子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几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与现在的侧吹式(横的或斜的)乐器有所不同,早期的笛子都是对着顶端吹奏的。笛身由野兽的骨头制成,如驯鹿的角或羊的胫骨,在其上面刺穿一个吹孔或数个指孔。在历史长河中,笛子一直扮演着引诱者的角色……”上述种种说法,具体确凿与否,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从其中捕捉到些许线索,以上材料表明,西管乐器制作材料的变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密切相关的,其制作工艺水平伴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而逐步提升。
西管乐器最初是粗糙而又简单的,它的产生和人类本身在进化过程中创造劳动工具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人们在能制造器具之前,在很长时期中已会拣起一些树干、石头和兽骨之类的天然物充作工具,以最原始、最自然、最初级的方式制作成形得以发声鸣响,用以表达某种情绪或信号。西管乐器中的木管乐器,最初是由特别坚实的木料制成,属于吹孔气鸣类管乐器。“它们起源于古时人们用芦管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原始管乐器,如芦笛、横笛、竖笛、双簧竖笛、排箫等等。”公元前约3000年,古埃及金字塔内的壁画、雕刻中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音乐活动的画面,其中有吹奏管乐器的美术作品,这种管乐器的形状与奥夫洛斯双管相似。它曾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并在婚礼、殡葬、祭祀及军队出征时使用。可见,这时的吹管乐器已应用于人类的众多活动场合之中,承载着重要的用途或功能。
西管乐器中的另一类——铜管乐器,属于唇振动气鸣类乐器,是由铜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的管状乐器。“它最初起源于狩猎用的猎号或军队用的号角,人们用这些军号所能吹走出来的泛音,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最初这类管乐器只能奏出基础音上的一些泛音。”公元前约1400年,图什拉塔王献给埃及阿梅诺菲斯四世的礼物清单中,有40件全部包金或嵌有宝石的号角,其中17件是牛角号,其余为直形号。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希腊文译本《圣经》上记有牧羊号的事例:“当吹起牧羊号角时,死海北部的西来古城耶利哥宫殿将倾,城垣欲堕。”可见当时的牧羊号也当军号用,壮军威、严阵营。
古希腊时期的管乐器中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管和排箫式的绪任克斯(syrinx),在宗教仪式中,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则用阿夫洛斯管,它也是古希腊时期使用最普遍的管乐器。有大量图片资料表明,阿夫洛斯管是成双演奏,两件乐器合起来构成一个音阶,可奏同音,也可奏和音或持续音。除了用于军事活动外,还被用于希腊戏剧、音乐比赛、各式庆典、婚葬仪式等希腊平民生活中。“据说哈格尼斯和玛斯雅斯是阿夫洛斯管的发明者、技艺大师和传播者。”而相较于古希腊音乐,古罗马音乐是在吸收外来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正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界限并不清晰。“在罗马帝国时代,也能寻找到和古希腊时代一样笔直的圆筒管状小号tuba,但还是有新的管乐器产生:cornu、lituus和buccina。Cornu像是一“G”形状号角,lituus则是“J”形状的号角,cornu和lituus是用青铜或是铁制造成的,而buccina则是用动物的角做成,较少使用。”这些乐器多用于军队之中,鼓舞士气。公元3世纪亚历的大技师干西比乌斯发明了管风琴(organ),成为了帝国时代最重要的乐器。
人类学家耶胡迪·梅纽因说:“很久很久以来,人类一直在奏乐。考古发现证明,原始人早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之前就一直在使用骨头、鼓和笛子。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乐器在三百个世纪以前用于什么目的,但我们可以推测它们是用于祭神和世俗的仪式与庆典。更精确的证据后来起始于中国,她到公元前3000年为止,便已发展了精神的音乐理论。西方的音乐则是一项比这要晚得多的成就;除了古希腊,在基督纪元开始时它还没有发展起来。古罗马人的音乐大多是从被征服的土地上移植过来的。”
综上所述,在自然经济时代,西管乐器的原始样态较为拙朴,制做方式简单、节奏单一,音色粗糙、旋律性差。与语言或艺术相较而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方式。远古时期的管乐器无论从器型,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呈现出较为原始的样态。尽管对于西管乐器的起源、形制沿革种种问题,充满了无数谜团与耐人寻味的疑惑。但它们依然是人类远古音乐文明的重要见证,并与后续该类乐器的发展之间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二、西方吹管乐器的渐进式嬗变历程
无论哪种乐器,它的产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可以想象,“人类从偶尔吹响或拨响到能够掌握其发音原理并利用之,期间有一个质的飞跃。偶尔吹响时,这支管子还不算乐器,只有在人们有意识地研究并掌握了其原理并利用该原理制造出专门用于演奏音乐的器具时,这器具才算是乐器。”公元前1世纪,在古希腊的许多雕塑作品中,都有乐师吹奏奥夫洛斯管的场面,奥夫洛斯管是用两种管子组合在一起的复簧笛子,制成不同音高,用来配合各种高低音声部的合唱。一种乐器或一类乐器的产生或创造,最根本的是基于“原理”的发现,其后的众多相同类型的管乐器,都是在其“原型”基础上的多样变异。
人类产生或制作乐器是基于发现某种发声原理的基础之上,与打击乐器或弹拨乐器不同,吹管乐器族系的最初原理追踪可从以下材料中得到参考:“笛子和号角原理的发现也同样迷人,因为它们运用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共鸣机制,即封闭的气柱振动。最早的长笛和圆号是用掏空的骨头制作的,也可能用树干和树皮来制作,虽然后者没有保存下来。在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和罗马尼亚仍在制作柳笛(willow flute):把一根绿树枝的完整树皮小心地剥下来。它能发出最温润的声音,但只能使用两三天,因为树皮很快就干燥了。当然,竹子一类的中空材料千百年来也被制成笛子和敲击管……,粘土也称为制造笛子的有用材料,因为它可以被造形和烘培,这是被发现早在石器时代初期就使用过的一种方法。中国人有一种乐器被称为“笙”,其长短不一的簧管被排列成一个半圆,并从一个中央吹孔往里吹气。中国享有创造了第一架管风琴的美名,或许就是来自于这种乐器。在南非有一些部落成立了真正的排箫乐队。在罗马尼亚,排箫被称为“奈伊”(nai),其吹奏者具有非常高超的技艺。笛子还被成双成对地制造,供一名演奏者吹奏,有时用同一块木料刻制,就是所谓的雄笛和雌笛。通过巧手的轮换演奏,吹奏者可以表演二重奏,两笛中的任一支都能自如地涵盖一个八度以上的音程。这种乐器至今在阿拉伯人中间流行。
古时,世界各国都有用芦苇的空茎制造的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芦苇的茎干是中空的,且表面光滑。“可振颤的芦苇簧片的历史几乎同笛子和号角的历史一样悠久,它取代了嘴唇或物体锋利的边缘而使气柱振动。芦苇制的簧片乐器大概起源于近东,或许同旧石器时代末期(约公元前8~9千年)的气候改变有关,它标志着最后一次大冰河时代的结束。在这次冰河期的顶峰,冰川曾抵达中欧并覆盖了北美洲的南部。随着冰川的融化后退,水位上升,淹没了近东地区的低洼地,形成了大片沼泽而使芦苇丛生、格外茂盛。最古老的芦苇簧片也许就是把一片苇秆用锤子砸平即成。把两片敲平的苇秆捆在一起,然后用嘴唇夹紧吹气。后来吹奏者发现苇秆做的簧片由于太经常接触口水而容易朽烂,于是用管子或杯子把它套住,防止嘴唇直接接触它。如此解决办法在中世纪的肖姆管(一种中世纪的双簧管)和风笛中都可见到。不过也有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索性把整个芦簧都含在口中,并用一个杯形护圈抵住嘴唇,譬如希腊的奥洛斯管(aulos)和许多近东地区的乐器就是这样。旧石器时代结束后不久,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文明一词来描绘集中在巴比伦、苏美尔和埃及一带的人类的社会活动了。此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即把锡和铜一炉同冶生产出合金青铜。尽管在数百年之后埃及文明上升至鼎盛时全球的气候可能普遍比现在暖和,但是火对于熬过寒冷的冬天仍然必不可少。火被应用于金属器具的制造。用来生产青铜碗和杯子的技术也服务于源于兽角的乐器的制作。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青铜乐器叫作“lr”(北欧史前的一种S形青铜喇叭),其名称来源于挪威古语的“号角”一词。凯尔特人称之为“carnyx”。埃及人则用金银来制作乐器。
(待续)